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潘公凱:美術館館長應把好展覽學術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3 10:17:03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潘公凱


潘公凱

當下的許多美術館為了解決經濟問題,都會收取一些場地費。藝術家只要交點錢,作品再差也可以在專業美術館做展覽,這種做法是非常沒有水準的,拿到國際上會難為情。

我們很多美術館過去幾乎沒有收藏,而一旦開始收藏就是亂收。到底如何收藏、收藏什麼是非常學術的問題,這需要美術館進行專項學術研究。

目前國內的策展人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年輕策展人讀過一些書,就用一些生僻的詞彙、複雜的句子,寫一篇誰都看不懂的文章。

美術館館長是一個高度專業性和學術性的崗位,而不是一個官職,衡量美術館水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館長的眼光和鑒別力。隨著各地的美術館數量的與日俱增,現今的各種展覽活動也層出不窮,但我國美術館展覽的整體學術水準仍然要求較低、門檻較低,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現在無法要求所有美術館館長必須是美術史學、美術理論學的博士,但是館長們應該自覺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美術修養和美術鑒別能力,要訓練自己的眼光,因為只有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把好各種“關卡”,美術館的展覽才能好看、有水準。

美術館是掌控藝術標準機構

當下的許多美術館為了解決經濟問題,都會收取一些場地費。藝術家只要交點錢,作品再差也可以在專業美術館做展覽,這種做法是非常沒有水準的,拿到國際上會難為情,因為美術館沒有把好學術水準關。

美術館的門檻應該是很高的,它在藝術領域是制定和體現學術標準一種最重要的機制。在美國和歐洲,一個藝術家要想進入美術館舉辦展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意味著這個藝術家已經獲得了最高專業圈子的認可。西方藝術家的發展脈絡是,藝術家首先要創作一大批畫,然後拿著作品找畫廊,看看有沒有畫廊願意接納他的作品。年輕藝術家往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艱苦努力才能被畫廊尤其是好畫廊接納。藝術家成為畫廊的專營畫家後,會與畫廊簽訂3至5年的合同,畫廊負責推廣和銷售藝術家作品。之後幾年,畫廊如果認為藝術家的水準達到了一定高度,就會拿著他們的作品去聯絡各個美術館,以尋求在美術館中舉辦展覽。這個過程也是非常困難的,有時候聯絡幾年也無法進去。如果有一個比較大型的美術館看中了這個藝術家的作品,並把他的展覽排到美術館的計劃當中,這個畫家肯定高興得不得了,這意味著他幾乎就能夠進入美術史了。西方的美術館是掌控標準的機構。如果不掌控這個標準,那麼美術館就會被降為畫廊,甚至比畫廊還要差。如果某個美術館被認為沒有眼光,這將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對於中國的美術館來説,除了掌控標準,其宏觀功能還有保存民族視覺記憶,承擔審美普及、審美鑒賞方面的引領作用。中國現在的美育問題非常嚴重,專業性和標準性滯後。現在市場裏一些情況很可笑,有各種各樣的玉雕大師、紫砂壺大師、工藝美術大師,各種“大師”把美育問題全攪亂了。還有人把陜西的剪紙老太太説成是剪紙大師,這個算是胡鬧了。我們的美術館要在這些方面發揮引領作用,要讓官員和老百姓能區分什麼叫藝術、什麼叫工藝美術、什麼叫民間藝術。這些層次分得很清楚,是不能混亂的,一旦混亂美育就走偏了。因此,美術館自己首先要把標準弄明白,美術館的館長和中層管理人員要有相當的專業知識,否則美術館就無法辦好。

除此之外,美術館的收藏也同樣欠缺。我們很多美術館過去幾乎沒有收藏,而一旦開始收藏就是亂收。到底如何收藏、收藏什麼是非常學術的問題,這需要美術館進行專項學術研究。近、現代美術作品是需要分工的,美術館要研究收藏範圍,哪些作品品質好值得收,哪些作品品質差不能收,等等,都要有自己的標準。總之,美術館的“年度展覽計劃”和“年度收藏計劃”都是體現學術水準的重要方面,不能讓美術館變成關係戶,誰跟我關係好了或哪個領導寫了條子就給誰辦展,這不應該是對美術事業的態度。

挑選策展人要有學術眼光

美術館對於展覽內容、水準的把握,跟現代展覽機制有一定的關係。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美術館的展覽基本上就是把畫一張張挂在墻上,請人寫一個序言,這個展覽就算是展出了,完全談不上策展人理念。現在的展覽則基本上都需要有策展人,除非是常設性的展覽。策展人是近10年發展起來的,之前中國幾乎沒有策展人。我記得在2003年或2004年,文化部下屬的展覽公司跟德國一起籌辦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展,當時德國方面派出兩位藝術學教授操作,而我們派出去的是展覽公司的處長,這就無法形成有效對話。當文化部的領導問我誰可以擔當此任時,我推薦中央美院的范迪安,他當時是負責教學的副院長;還有中國美院的許江。他們兩個都是專家,有展覽策劃方面的經驗。嚴格來説,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才第一次有了官方策展人。

現在中國策展人的數量越來越大了,在短短時間裏,策展人迅速在各類展覽的籌備和展出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獨立策展人在歐美是相當少的,大部分展覽都是美術館內部專業人員完成,他們基本上都是學術部或者是策展部的,有一些是館長自己策劃。而中國因為有了一大批獨立策展人,藝術展覽活動相當活躍。

但是,對於國內獨立策展人策劃的展覽到底好不好、其理念是否到位等問題,應該是由美術館自己把握,主管業務的副館長要擔負起重要的鑒別作用。中國現在的策展人都很年輕,他們中很多人是從台灣或者歐美留學回來的,他們的專業知識結構是否完整、對策展人理念的把握和闡述是否到位,目前還存在疑問。由於現在還沒有策展人準入制度,所以美術館在挑選策展人時必須要有學術眼光,要看這個策展人以前發表過什麼文章,寫過什麼書,他的這些文章和書品質高不高,然後要看他以前做過什麼展覽,策展的理念對不對,選擇的畫家是否對等,這都需要以專業水準來考量。因此,對策展人、對展覽內容水準的把握應該成為美術館館長一項核心的專業工作。

目前國內的策展人還存在很多問題。有人看不出一件藝術作品的好壞,於是就弄一套比較玄乎的理論或概念。例如做環保主題展覽,有的策展人把這個概念下最差的作品和最好的作品放在一起,把油畫、版畫、裝置放在一起,用這種辦法逃避自己對於美術鑒別力差的弱點。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模式:策展人找一個選題或一個概念,然後拉贊助,再請兩個展陳設計的人,整個展覽就辦起來了。這種策展人也太容易當了。一些年輕策展人讀過一些書,就用一些生僻的詞彙、複雜的句子,寫一篇誰都看不懂的文章。西方主流認為,整個當代藝術的發展已經全面走向結構碎片化、勻質化,進而直接導致整個知識體系的解構和碎片化,這也給一些策展人的理論闡述提供了一個省力的、可掩蓋自己知識欠缺的理論支撐。

雖然美術館建設並不需要直接去進行理論探索,但美術館的工作跟理論建構是有關係的,其中一方面就是對展覽闡述水準的把握。比如我們的展覽前言或展覽説明,無論大館還是小館,常常是經不起推敲的,當中引用的外國學者的理論詞彙似是而非。在展覽當中,每個學術細節都要把握,錯別字少一點,句子通一些,從從技術層面到文字內容、理論闡釋層面都要有所鑒別,把展覽辦得力求更有學術含量。

我國的美術館事業剛剛起步,在專業化建設方面各個館之間差距還是很大。國外美術館一年有能力舉辦200個展覽,但為什麼只辦10個展覽?因為他們每個展覽都做得非常認真,都非常重視細節,往往是再三論證策展思路對不對,能不能抓住本質性問題等。以這樣的方式做展覽是真正把它作為一個學術課題來做的,藉由這種方式,我們美術館專業化的建設才會有長足的進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