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潘公凱對話克裏夫•羅斯:跨文化視野看水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6 15:59:34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

2012年11月15日下午兩點,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與中央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講座“跨文化視野看水墨”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辦。本次講座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彭鋒主持,邀請到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以及美國藝術家克裏夫•羅斯共同討論他們的藝術創作。

克裏夫•羅斯此次帶來他的最新錄影及裝置作品,這一系列作品是在多年前潘院長贈與他的一張水墨畫的基礎上拍攝並製作的。彭鋒教授簡短致辭,他認為克裏夫的這一創作,運用先進的數位藝術,突破了傳統水墨的限制,實現了古老與科技的融合。他希望通過此次對話,尋求一種中國傳統水墨發展的新的可能。

一件作品,兩次創作

潘公凱院長首先發言。潘院長笑言他最初並未想到克裏夫會在他的作品之上進行二次創作,更沒有想到水墨畫會有這樣的發展方向。關於傳統水墨畫如何讓走向現代,一直是一個未解決的難題,作為一個美國藝術家,克裏夫的作品找到了一種水墨畫現代轉型的方式。當然這種方式現在還處於探索之中,需要更多人的加入。

克裏夫•羅斯非常同意潘院長的發言,他認為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問題不止是中國藝術家的討論對象,更是全世界藝術家的關注點。他通過螢幕向大家展示了這件錄影作品,並且簡要介紹了創作動機以及創作方法。克裏夫表示,在初次收到潘院長贈予他的作品時,他看到的並不是一幅小尺寸水墨,而是一件大尺寸山水。他憑藉著曾經所受過的中國美術簡史教育,從這件作品中看到了自然,這種對“自然”的體悟成為他感動的來源,並促使使用極其精密的攝影機器拍攝了這一作品。

克裏夫接著説,他發現藝術的魅力就在於跨文化以及跨時間的兩條線索。而潘院長這件作品的魅力在於紙與墨甚至是章的質感。他儘量放大這種細節,就是為了使這種質感的“詩意”表現出來。他同時還使用了木版重新印刷潘院長的這件作品,效果很理想。他會繼續沿著這條路探索下去。

彭鋒教授非常肯定克裏夫的語言轉化。他指出人們之所以熱愛中國水墨畫就是因為其語言的力度感,畫幅無論大小,作品的語言是可以玩味的。潘院長繼續補充,他認為中國人在創作水墨畫的時候正應了彭教授“在場經驗的呈現”這一説法,一個人的修養、經驗等都可以通過作品體現出來。中國的美學不是像西方一樣有一個“對象化的物”,中國美學是將審美當成一個“過程”。

克裏夫則認為這種“過程”的呈現事實上在中西都有體現,儘管他現在運用的技術是數位媒體,但他仍然密切關注媒體的“筆觸感”,這與他多年的繪畫以及雕塑的經驗有關。

美國藝術家克裏夫•羅斯

發現水墨的多樣性

在問答環節,講座參與者非常踴躍,提出了許多實際且敏銳的問題。

有觀眾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極其浮躁,早已脫離了傳統水墨畫的語境,那麼這種對水墨藝術的繼續探索用意何在。潘院長首先承認了這一事實,他同時表示,藝術是尋找凈土的一種方式,具有彌補生活缺憾的功能。克裏夫同意潘院長的説法,認為藝術道路並不是純粹的,藝術家既要反對這個社會的黑暗面,又要為藝術而藝術,這往往使藝術被推往不同方向,因此便有了多種多樣的探索。

另有觀眾認為,潘院長的作品中呈現的是一個“大世界”,這恐怕與佛教的一些思想相關,而克裏夫的作品卻是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微觀的,那麼如何從這兩個“世界”中尋找一致性呢?首先潘院長認為這兩個“世界”本身不需要一致,藝術創作是一個感性層面上的事情,藝術創作的結果是很難預料的。克裏夫則認為兩個“世界”並非沒有一致性,就像英國傳統諺語中的“一沙一世界”與中國佛教的“一花一世界”相倣。彭鋒教授指出,兩個世界不可能完全等同,但是克裏夫的作品給我們提供了觀看“大世界”的一條途徑。

又有觀眾指出,兩位藝術家在合作的過程中已經探索到一條水墨畫發展新方式,那麼以後兩人會如何繼續各自的創作?克裏夫認為他的這次創作是與中國水墨的一次化學反應,儘管他對水墨中的自然很感興趣,他仍舊對其他藝術對象和媒介著迷,所以合作並不會影響他未來的創作。潘院長也表示,兩人確實是互相欣賞,但對一件作品,兩人有各自不同的體悟。他認為水墨仍然應當延續傳統的方式,這不僅是對繪畫方式的延續,更是對文化的傳承。在繪畫裏,文人精神被物質化到作品中。

講座的最後,彭鋒教授感謝兩位藝術家的對談以及作品的展示。他認為未來中國水墨的發展趨勢是多元的,這需要在場有識之士的探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