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保羅·蒂利希:當代藝術的宗教之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2 17:07:57 | 文章來源: 《人文藝術》

第三個風格因素,即表現主義,乃是與自然主義和理想主義這兩個因素相對立的。在與現實的相遇中,對意義的表現乃是它關切的中心。在表現主義藝術中得到表達的,並不是藝術家的主觀性。否則,表現主義就僅僅是藝術家的情感宣泄,而不是創造出某種自身獨立的東西,對於這種東西,我們可以凝視它並被它所攫住。

當然,一個創造性藝術家的性格、內在生活和主觀性,可以成為與現實相遇的媒介。但是,表現主義藝術家所選擇的實際題材,並非他的主觀性,而是被帶到表面的現實的某個維度,這一維度若用其他的方式便無法被展現給我們。

人們不能以哲學的方式來解釋一首詩。人們對於一幅繪畫的解釋,也不能通過使用複雜的句子來陳述它的意義並撇開它的視覺形式。每一件藝術作品——一首詩、一幅畫、一支曲子——都有某種要直接説給觀眾聽的東西,這些東西不能用科學公式或日常經驗的語言來表達。為了有力而明顯地表達這一維度,表現主義藝術需利用現實的外表;突破這外表,進入現實的基礎;重新塑造現實,重新安排各種要素,以便更有力地表達意義。表現主義藝術要誇張一些要素。它將自然現實的表面特徵簡化到最低程度,以便敞現其所包含的深層意義。例如,表現主義藝術可以拋棄自然的三維空間這種形式,而另外創造一個不是三維的空間。然而,儘管有這種打碎、這種進入基礎、這種對維度的變形和簡化以及這種誇張,但表現主義仍然展現了藝術形式。它揭示了感官印象的統一,即一種包含著多樣性的統一。在這種多樣性中,整體與碎片、整體與部分都在藝術家創造嶄新審美形式的完整行為中統一起來了。這就是藝術的表現主義特徵所意指的內容。

在全世界各大宗教藝術中,表現主義因素都居於主導地位。在宗教經驗中,神聖或終極打破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神聖塑造了這個世界,動搖了它的基礎,或者説神聖也在迷醉中使這個世界昇華,並通過打破世界的自然形式來使其發生改變。這就是為什麼表現主義因素與藝術中的宗教之維關係密切的原因。這並不意味著這種宗教維度在另外兩個因素中得不到揭示。例如,自然主義藝術揭示了對既定現實的敬畏。在這點上,哲學上的經驗主義與藝術上的自然主義都具有一種在物質面前的謙遜。真正的科學家通過使自己服從於給定的東西,通過承認人的心靈在事物的週邊而非在事物的中心,表明他自己具有深刻的宗教性——無論他宣稱自己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甚至在揭露了現實之醜陋,特別是人之醜陋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中,也有宗教的維度。這種藝術有時接近漫畫,並常常被轉變為表現主義。但無論如何,一些在繪畫中展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橫屍遍野和戰壕恐怖的畫家,以及那些揭露希特勒統治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恐怖圖景的畫家,都表現出先知憤怒這樣的宗教之維。處於否定之中的自然現實仍然包含著宗教的方面。

正如我們指出過的,與自然主義相對的理想主義因素表現了事物的本質。這個本質應當克服事物在存在中的異化。在這類繪畫中,我們遇到的則是終末論,即“最後的事物”,也就是一切存在物(無論是一棵樹、一幅肖像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場景)之本質的最終實現。理想主義繪畫是“期待性的”繪畫。它期待那種潛存于我們身上的東西的實現,在我們的具體生存中,我們就是從這種東西被異化出去的。這種藝術與拜佔庭時期的僧侶藝術(hieratic art)有關,這是一種非表現主義但卻超越現實的藝術。

以上是我從哲學上所作的介紹,而對恰當理解二十世紀的藝術發展卻是必要的。在這些哲學術語的幫助下,我們現在就準備來考察1900年後出現的某些藝術形式的宗教之維了。

二十世紀的繪畫,主要是由這三種風格因素中的一種即表現主義所決定的。在這種風格的主宰下,數量驚人的各種各樣的藝術出現了,它們構成了一種持續的潮流與一種過渡和轉變的重要模式。

這裡不可能詳盡地勾畫出表現主義思潮的發展史。姑讓我只指出特別重要幾點。塞尚(Cezanne)是這種思潮的先驅之一。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前面在論到莫奈時所提到的那些光學特徵被簡化為一些大色塊。確實,整個風景和人臉都被簡化為這樣的東西。結果,它們具有了一種宇宙的特徵。宇宙所具有的某種東西體現在每一單幅的繪畫中。我記得我曾在1926年寫道:塞尚畫的蘋果比十九世紀末由一位美化藝術家和感傷藝術家所畫的耶穌更具宗教性。現在我仍然這樣認為。正是風格才造成了這樣的區別。風格可以使一隻蘋果具有宇宙般的重要性,而使耶穌這個形象變得瑣屑和空洞。

德國表現主義將我個人帶入了視覺藝術的殿堂。這個流派具有一種迷狂和靈性的特徵,就像在諾爾德(Emil Nolde)的繪畫《基督在孩子們中間》(Christ Among the Children)裏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對色彩的有力運用,表現了一種迷狂的精神性。此外,這幅畫還破壞了與現實的日常相遇,並且缺乏三維視角——這也正是表現主義風格的典型特徵。

儘管保羅·克利(Paul Klee)是瑞士人,但他卻是與德國表現主義有關的著名人物。他的作品《靈的分離》(Departure of the Ghost),為我們提供了被稱為心理書寫的實例。這種風格由中國人與日本人開創。它利用美麗的圖案象徵,卻不是為了表達言語的意義,而是為了表達心理的狀態。厚實的體形被省去了;通過對線條的強調,一個徹底二維的世界被創造了出來。這是一個對現實作表現主義簡化的例子,這種簡化的目的是為了表現那種超越了與現實之日常相遇的東西。這幅繪畫越過了熟悉事物的界限而進入了陌生與神秘的領域。

畢加索(Pablo Picasso)是多種風格的大師,他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視覺藝術中做出了進一步的“突破”。《彈曼陀鈴的少女》(Girl with Mandolin)是立體主義的經典代表。“立體主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它意指將有機的身體轉化成立方體,轉化成屬於現實之幾何基礎的要素。現實的一般經驗被消解了,而幾何抽象被用作建立一種嶄新相遇的基石。這種新風格的可能性,對這一傳統中的藝術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格爾尼卡》(Guernica)代表了進一步的發展,它即使不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繪畫,也是該世紀最著名的繪畫之一。這幅畫講述的是發生在格爾尼卡的一個故事。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巴斯克小鎮,被軸心國的飛機炸成了一堆瓦礫。畢加索用他的風格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那並未破碎的東西、那仍然完好的東西發出一聲絕望的呼喊,似乎就要在炸藥、烈火和其他死亡的形式中碎裂解體。人與動物在同一災難中被捲入了某一宇宙層面。畫面的左邊有一隻經常出現在畢加索作品中的公牛,它表現了邪惡的因素。我曾經稱這幅作品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新教特徵的繪畫,因為它是以對這個世界之破壞性的和邪惡的力量的抗議和先知般的憤怒來與這個世界的現實相遭遇的。這就是我所謂的世界之碎裂解體的顯著實例。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