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制度推動藝術發展 國內私立美術館的漫漫征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4 09:58:48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隨著藝術品市場熱度的不斷上升,人們對藝術似乎越來越親和,各種美術機構也在短短的時間裏迅速崛起,私立美術館作為很重要的一個板塊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美國羅得島設計學院院長曾談到:美術館、博物館在權衡藝術家和公眾之間的關係時,首先應該選擇藝術家。美術館以展覽活動吸引公眾關注,或許是因展覽獲得靈感、或許是引起憤怒、或許是引發思考等等,這種引導作用既是第一次發現,也是第二次發現,甚至是再次發現。可見,美術館是一個為公眾提供機會去實驗和體驗的地方。

在國內,每次談及這個題目,內容會隨著環境和時間的不同而變化。一方面是公眾對藝術展覽活動的關注越來越多,這取決於公眾審美水準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地方政策在不斷地為解決私立美術館的尷尬問題而努力改進。

國內私立美術館的現狀

國內私人美術館的出資人大都屬於藝術愛好者或曾經是藝術家,後來因從事房地産生意或文化産業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便從企業的房産或經營場所中劃分出作為美術館的場地、以企業的廣告費或者企業部分利潤作為運作和收藏資金。可見一個私立美術館有了投資人,也未必有了完整、穩定的資金體系來維持美術館的長期運作,在沒有其他資金流支援美術館為數不小的日常開銷時,顯然要和經營者的經營狀況直接掛鉤。

成都的上河美術館、瀋陽的東宇美術館、天津的泰達美術館以及1999年成立的具有半官方半民營色彩的成都現代藝術館等都曾有聲有色的活躍在中國的藝術舞臺上,但好景不長都陸續因故處於停滯或緩慢發展的狀態,這樣的結果不能不讓人惋惜。

國內私人美術館在經濟上主要靠企業贊助的形式制約了存在和發展的生命力。由於國內尚沒有藝術收藏的免稅立法和金融信貸的藝術品抵押評估體制,私人美術館的運作只是一種以企業利潤投入的消費性投資方式,註定其生存基礎脆弱。以成都上河美術館為例,從2002年起,由於出資企業開發的地産銷售狀況不佳,銀行對企業資金使用進行直接監管,美術館此後實際上就處於停館狀態。

此外,國內很多私立美術館不同於一些國外私立美術館從成立開始就獲得熱衷於藝術發展的基金或組織不斷地支援和捐助,並注重藝術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國內的私立美術館顯得不那麼純粹,他們除了重視學術傾向的評獎、以藝術批評樹立自己的學術品牌和館藏在學術史上具有貢獻價值外,還兼顧收藏品的增值屬性。無可厚非這或許是和國內私立美術館生存環境較為艱難有極大地關係。另一方面,國內私立美術館由於人文化環境的局限,在合作關係中容易陷入先和政府部門建立一種希望得到保護的關係,而國外的私立美術館往往注重與有人文思想背景和獨立思想的一些批評家、策展人合作,而不僅僅看中其社會地位如何。

在美術館、博物館承載著歷史責任重擔的現實中,貪大求全的心態總是不可避免,私立美術館也不能例外,其發展目標和學術上的戰略定位往往缺乏客觀評估,忽視了美術館首先需要創立形象資本,通過形象資本的積累最終擁有在藝術界的名聲和地位,而這通常需要數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努力,由此可見,這項任重道遠的事業又有多少追求短期利益的投資者願意等待呢?即便是要全身心投入私立美術館的追求者苦苦堅持幾年下來,又有多少活動能受到公眾及政府的認可及支援呢?

美術館的功能和價值

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實國內的即使是國立美術館包括博物館的展覽,除了文化界現場參與和欣賞以外,很少有其他領域的人參觀,不管是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都少人問津。這與西方一些國家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門庭若市的狀況形成明顯對比,他們的展覽期間即便是趕上暴雨都不會影響來參觀的觀眾;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立美術館舉辦的展覽開幕上不乏州長和議會人員前來祝賀;在新南威爾士洲州立美術館不時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學生面對館藏的傳世之作在上藝術欣賞課……

兩個場景對比不難看出,真正的藝術價值在不同的環境中體現出不同的價值觀。在中國,如果我們真正要關注藝術發展,那麼我們同時應該先反思一下我們的價值取向究竟是什麼。

藝術這個領域在中國總是被稱為高雅文化,甚至會認為是一種高不可攀的非現實生活品質。“前衛”也總是伴隨左右,本雅明曾説過前衛是試圖“將傳統從它承受不住的陳規中解放出來”,反對已經成規矩的、制度化的事物,打斷藝術發展的延續性。

藝術界從來不缺少空喊口號主義者——“致力於中國藝術發展,打造國際藝術平臺,支援年輕藝術家”等等,大多數私立美術館投資者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精心修建展覽空間,但資金緊張卻成為國內私立美術館的一個尷尬問題,人們寧願為了追逐短期獲利的“金融衍生品”、用“資産證券化”模式來炒作藝術品,卻無暇顧及為世世代代傳承精神財富的事業。藝術價值決定了美術館的生存空間,而國內藝術價值的評估卻始終被誤以為是由市場決定。然而,價值不同於價格,在藝術品價格方面即使不是由市場決定,也是由一部分為獲得短期套利的操縱者試圖掌控價格。文化交易所將藝術品以證券、權證的標準進行量化、分割後由不同目的的客戶認購,而一些致力於提高公眾審美、倡導藝術發展循序漸進的私立美術館卻門庭冷落,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構建什麼樣的平臺才能引導公眾看到藝術品和藝術行為的生命力?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