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私立美術館的中國模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25 23:05:0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2月22日,“情·禁——鄧箭今藝術作品展”在今日美術館落幕。作為國內最為著名的私立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將目標鎖定在當代藝術。這樣的個展及群展,自開館以來,已經成為美術館的常態。

    藝術圈的人對於這個由鍋爐房舊址改造的建築越來越熟悉。這種私人建立的非營利性藝術機構在國內的出現,使得私立美術館在走向更規範軌道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尷尬。

    第一個“非營利”私立美術館

    2002年,曾經的文藝青年、現在的地産大亨張寶全斥資4000萬打造了今日美術館。當時,他建美術館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地産的文化品位。他清楚表白:“我不是藝術贊助人,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做藝術産業。”

    可是,這個美術館並沒有如他想像的做成藝術産業。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對筆者説,他剛接手的時候,一共才7個人;每年虧錢;或説根本談不上是美術館。

    張子康向董事會的成員講了自己的想法——改製成為非營利的藝術機構。“包括張寶全在內的很多人都不理解。因為一旦註冊為非營利機構,你的收藏和別人給的贊助就都歸國家所有了。”

    張子康向張寶全“遊説”:一個美術館想發展壯大必須依靠社會資金,只有變成非營利性質,才會有資金贊助才會有私人捐贈,“如果你是營利機構,永遠不會有人給你捐贈,所有藏品歸屬你個人,人家為什麼要捐呢?”“只靠一個老闆投錢,生意好美術館就好,生意有問題美術館也跟著完。既不可能做大也太危險。”最終説服了張寶全。這之後,今日美術館正式改制為“民營非企業公益性”美術館。

    作為國內第一家去申請這種非營利的私人美術館,張子康著手辦理相關執照時,根本不知道該去哪辦這些手續。“我就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問。”一段時間之後,他終於搞清楚做這樣的一個美術館的來龍去脈。

    “如果你是經營性的,要去工商局註冊,也可以叫美術館,但後面要加上有限公司的字樣;如果你是做非營利性質的美術館,要先到文化局報批,然後到民政局註冊。”張子康説。

    當時張子康去申請執照的時候,民政局也根本還沒有一個美術館創建的標準。比如對空間、設施等等的要求。“先看你的申請材料。然後有人去看看你的場館,人來了一看,説,喲,這麼大的場地拿出來做非營利的美術館,這咱得支援啊,就辦了。”張子康聽説相關部門現在開始制定申辦美術館的標準,並已經出臺了草案。

    對於外界有人質疑這種私立的非營利美術館會不會變相成為個人斂財的途徑,張子康説,這完全是因為對非營利美術館的不了解。“非營利的美術館所有藏品歸國家所有,(私人或企業)捐贈的時候會有捐贈證書,要到民政部門登記在案。你的所有賬目、資金流向等等民政部門會定期查。不可能被私人竊為己有。”

    私人為何“非營利”?

    和今日美術館性質一樣的還有上海的MOCA美術館。做翡翠生意的香港商人龔明光想在上海造一座珠寶展示中心,恰逢中國當代藝術走勢漸高,他自己對藝術也頗感興趣,藝術圈的朋友便鼓動他乾脆做一個當代藝術館。2002年,龔明光拿出3000萬元,在上海市中心建造了MOCA美術館。MOCA現也改為非營利性美術館。

    據張子康介紹,他所知道的全國真正去民政局註冊的非營利性私人美術館只有兩三家,但最近有很多人向他諮詢如何註冊非營利的美術館,更多人對此感興趣起來。

    除此之外,目前社會上私人性質挂名為某某美術館的,實際上都是經營性的畫廊,只是挂名稱為美術館而已。

    而對於公立的美術館而言,它在中國的性質決定其依然要承擔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作用,目前對新出現的當代藝術部分的展覽和收藏幾乎為空白。私立美術館恰是在當代藝術火熱之時應運而生的,定位基本就是在當代藝術部分。恰好與公立的美術館互相補充。

    對於一個真正的美術館來説,它必須在館藏、展覽、教育等等方面具備相應的能力,僅通過個人的財力很難達到,所以,想做一個真正意義的美術館,以非營利性質吸收社會資金進行建設,幾乎是私立美術館惟一的選擇。

    現狀:不盈利也無社會資助

    儘管是非營利性,但今日和MOCA如今都還沒有像希望的,吸納到社會的資金。日常的花銷依然得靠經營者貼補。

    上海MOCA美術館還在依靠著龔明光每年1000多萬元的投入。“光靠門票,連電費都不夠。”龔明光説。今日美術館相對好一些,張寶全的集團下面成立了一個做文化産業的公司“今典國際”,包括商業畫廊等等經營項目。每年,這個公司拿出20%左右的利潤補充到今日美術館,作為回報,張子康要幫助“今典國際”的畫廊把關簽約的藝術家。而固定投資以外的缺口,今日美術館需要自己籌措。

    “國外的非營利性美術館40%左右資金由政府撥款,只要你是合法註冊的就會有(撥款),但中國沒有。”張子康説,現在私立的非營利性美術館不但得不到政府的資助,也幾乎得不到企業的贊助,“中國企業家對於非營利事業或者藝術方面不太關心,所以我用廣告的方法(補償他們)。”美術館對企業的回報一般是,現場樹立廣告牌,展覽的圖錄畫冊印刷有贊助單位的形象廣告等——在國外,一般企業贊助都比較低調,他們有時不要冠名,現場也不需要立自己的品牌LOGO,甚至在畫冊上都以十分不顯眼的方式出現。

    資金的緊張只是目前國內私立美術館的一個問題,而遭更多人質疑的,還是沒有館藏的現實尷尬。

    MOCA美術館的館長龔明光無奈承認,現在MOCA依舊沒有什麼館藏。今日美術館改制後,館藏工作開展起來了,但是與真正的藝術館藏量相比,仍然顯得寒酸。

    “我們想了另外的辦法,比如整理當代藝術的文獻和脈絡。今日美術館也許原作不是最多的,但是我們關於藝術史的文獻部分可以做到最好。”張子康承認,這樣做多少是不得已為之。

    私立美術館真正良性的狀況,是能長期與國際藝術基金會形成合作關係,但由於目前國內這方面仍沒有相關法律條例,使得很多國外基金仍在觀望,不敢貿然投入。

    雙贏,有途徑、待時日

    世界上最成功的藝術基金會是美國的古根海姆藝術基金。1937年由富商所羅門·古根海姆創立,現在許多世界級的大企業每年給予固定的贊助。

    生活在北京的美國藝術評論家田霏宇對古根海姆十分熟悉,他説,“美國的免稅制度是人們願意捐贈的基礎。再者你捐贈到了一定數量,就有可能進入那個藝術基金的董事會,就能接觸到許多上層的人物,對於你的生意又是一種看不見的提升。”

    在中國,也有著類似的免稅制度,比如政府曾經有明文規定,所得稅的12%可以用來贊助非營利事業,但是(這個做法)國內還是行不通,張子康説,問題在於,有的手續十分複雜,有的企業還得平衡各地關係:比如你是河北的企業,把錢贊助到北京了,河北當地就不願意……

    十幾年前,古根海姆就和中國有過接觸,最近他和上海MOCA美術館合作了美國當代藝術的展覽。鋻於現有的法律規定,國外的藝術基金還不能在中國設立獨立的藝術機構,古根海姆的主席湯姆·克倫斯説,他們將會採用類似于公司合資的模式去尋找合作夥伴。比如與各個博物館合作,他們輸出自己的管理方法和運營模式,合作博物館則可以借給他們自己的館藏進行展覽。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亞洲有責任深刻地研究自己的東西——訪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郭建超
· 美術館建設進入“高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