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國內私立美術館的漫漫征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0 17:17:56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隨著藝術品市場熱度的不斷上升,人們對藝術似乎越來越親和,各種美術機構也在短短的時間裏迅速崛起,私立美術館作為很重要的一個板塊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美國羅得島設計學院院長曾談到:美術館、博物館在權衡藝術家和公眾之間的關係時,首先應該選擇藝術家。美術館以展覽活動吸引公眾關注,或許是因展覽獲得靈感、或許是引起憤怒、或許是引發思考等等,這種引導作用既是第一次發現,也是第二次發現,甚至是再次發現。可見,美術館是一個為公眾提供機會去實驗和體驗的地方。在國內,每次談及這個題目,內容會隨著環境和時間的不同而變化。一方面是公眾對藝術展覽活動的關注越來越多,這取決於公眾審美水準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地方政策在不斷地為解決私立美術館的尷尬問題而努力改進。

國內私立美術館的現狀

國內私人美術館的出資人大都屬於藝術愛好者或曾經是藝術家,後來因從事房地産生意或文化産業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便從企業的房産或經營場所中劃分出作為美術館的場地、以企業的廣告費或者企業部分利潤作為運作和收藏資金。可見一個私立美術館有了投資人,也未必有了完整、穩定的資金體系來維持美術館的長期運作,在沒有其他資金流支援美術館為數不小的日常開銷時,顯然要和經營者的經營狀況直接掛鉤。成都的上河美術館、瀋陽的東宇美術館、天津的泰達美術館以及1999年成立的具有半官方半民營色彩的成都現代藝術館等都曾有聲有色的活躍在中國的藝術舞臺上,但好景不長都陸續因故處於停滯或緩慢發展的狀態,這樣的結果不能不讓人惋惜。國內私人美術館在經濟上主要靠企業贊助的形式制約了存在和發展的生命力。由於國內尚沒有藝術收藏的免稅立法和金融信貸的藝術品抵押評估體制,私人美術館的運作只是一種以企業利潤投入的消費性投資方式,註定其生存基礎脆弱。以成都上河美術館為例,從2002年起,由於出資企業開發的地産銷售狀況不佳,銀行對企業資金使用進行直接監管,美術館此後實際上就處於停館狀態。此外,國內很多私立美術館不同於一些國外私立美術館從成立開始就獲得熱衷於藝術發展的基金或組織不斷地支援和捐助,並注重藝術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國內的私立美術館顯得不那麼純粹,他們除了重視學術傾向的評獎、以藝術批評樹立自己的學術品牌和館藏在學術史上具有貢獻價值外,還兼顧收藏品的增值屬性。無可厚非這或許是和國內私立美術館生存環境較為艱難有極大地關係。另一方面,國內私立美術館由於人文化環境的局限,在合作關係中容易陷入先和政府部門建立一種希望得到保護的關係,而國外的私立美術館往往注重與有人文思想背景和獨立思想的一些批評家、策展人合作,而不僅僅看中其社會地位如何。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國內的物質生活水準趨於和國際經濟發達區域日益接近,但公眾審美水準卻還停留在“畫得像不像”的階段,因此,國內私立美術館的投資者迫於和國際藝術發展進程同步的壓力,一邊舉辦有學術價值的展覽,一邊又不得不面對當地政府部門的行政管制做出一些直白而無奈的解釋。在美術館、博物館承載著歷史責任重擔的現實中,貪大求全的心態總是不可避免,私立美術館也不能例外,其發展目標和學術上的戰略定位往往缺乏客觀評估,忽視了美術館首先需要創立形象資本,通過形象資本的積累最終擁有在藝術界的名聲和地位,而這通常需要數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努力,由此可見,這項任重道遠的事業又有多少追求短期利益的投資者願意等待呢?即便是要全身心投入私立美術館的追求者苦苦堅持幾年下來,又有多少活動能受到公眾及政府的認可及支援呢?

美術館的功能和價值

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實國內的即使是國立美術館包括博物館的展覽,除了文化界現場參與和欣賞以外,很少有其他領域的人參觀,不管是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都少人問津。這與西方一些國家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門庭若市的狀況形成明顯對比,他們的展覽期間即便是趕上暴雨都不會影響來參觀的觀眾;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立美術館舉辦的展覽開幕上不乏州長和議會人員前來祝賀;在新南威爾士洲州立美術館不時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學生面對館藏的傳世之作在上藝術欣賞課…… 兩個場景對比不難看出,真正的藝術價值在不同的環境中體現出不同的價值觀。在中國,如果我們真正要關注藝術發展,那麼我們同時應該先反思一下我們的價值取向究竟是什麼。藝術這個領域在中國總是被稱為高雅文化,甚至會認為是一種高不可攀的非現實生活品質。“前衛”也總是伴隨左右,本雅明曾説過前衛是試圖“將傳統從它承受不住的陳規中解放出來”,反對已經成規矩的、制度化的事物,打斷藝術發展的延續性。藝術界從來不缺少空喊口號主義者——“致力於中國藝術發展,打造國際藝術平臺,支援年輕藝術家”等等,大多數私立美術館投資者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精心修建展覽空間,但資金緊張卻成為國內私立美術館的一個尷尬問題,人們寧願為了追逐短期獲利的“金融衍生品”、用“資産證券化”模式來炒作藝術品,卻無暇顧及為世世代代傳承精神財富的事業。藝術價值決定了美術館的生存空間,而國內藝術價值的評估卻始終被誤以為是由市場決定。然而,價值不同於價格,在藝術品價格方面即使不是由市場決定,也是由一部分為獲得短期套利的操縱者試圖掌控價格。文化交易所將藝術品以證券、權證的標準進行量化、分割後由不同目的的客戶認購,而一些致力於提高公眾審美、倡導藝術發展循序漸進的私立美術館卻門庭冷落,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構建什麼樣的平臺才能引導公眾看到藝術品和藝術行為的生命力?

合理的制度推動藝術發展

在這裡,不得不再次借鑒美國的稅法制度對文化藝術發展的貢獻。美國政府沒有設立統管全國文化事業的行政部門,不直接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管理文化,實際上這並不是對文化完全放任不管,而是採用一種疏導的政策,用資金引導文化,基金是美國政府管理文化的一個杠桿。 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藝術及人文事業基金法》。成立了國家藝術基金會與國家人文基金會,其宗旨是為發展美國文化藝術服務,保護美國豐富的文化遺産,鼓勵國家最優秀的藝術人才發揮創造才能。(其中,國家藝術基金會代表政府向文藝團體和藝術家提供財政和技術援助,幫助他們發展藝術,保護美國的文化藝術傳統;國家人文基金會則主要對人文學方面的各種研究、教育和社會活動給予資助,資助對象主要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大學、公共電視臺和廣播電臺以及從事人文科學研究的學者。基金由聯邦藝術暨人文委員會管理,該委員會由聯邦政府中與文化發展有關部門的首腦組成。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學會。該學會是1996年依據《博物館圖書館事業法》成立的,也管理一個基金,專門負責對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的資助。二是西方政府執政原則的體現。)他們的指導思想是“有限政府”,即“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原則,政府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服務於社會大眾,也可謂“無為而治”。在社會捐款方面,美國稅法規定,凡對非營利文化藝術機構給予贊助的企業、團體和個人,其贊助款額可以從收入中扣除,這部分免交所得稅。這條規定極大地鼓舞了社會資助文化事業的積極性。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稅收政策,美國每年有大量的資金流向了文化項目,文化場館的大部分運作資金是由社會提供的。以美國的博物館為例,美國的博物館分為公共博物館和私立博物館兩種。其中,私立博物館數量佔到60%以上,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據統計,美國博物館、圖書館每年的預算超過50億美元,政府的撥款只佔1/3左右。據美國博物館學會1999年的統計,博物館每年的費用中政府撥款佔27.9%,個人和團體的捐款佔32.3%,博物館收入佔28.6%,博物館自設的基金會佔11.2%。捐助博物館已成為美國的社會風尚和傳統。據報道,美國的公司企業、各類基金會、80%以上的家庭,都捐助過社會公益和文化事業。

私立美術館仍然呈升溫現象

美術館是虛擬的精神空間,而不是真正對人的生存發生即時作用的機構。私立美術館的存在,實際上發揮著建立一種新文化和新藝術的創新機制的作用,而目前的現實是,國內的私人美術館沒有政府鼓勵措施和社會資源的援助,當然也沒有能力去完成國民藝術素養的提高,因此,在生存狀況來説不容樂觀。但私人美術館仍然呈現出逐漸升溫的現象,這無疑也是國內文化藝術的大勢向好,許多經營者主觀上也有很多理想支撐,對所處政策環境仍然堅定信心。今日美術館的投資人張寶全對藝術和商業的有著現實意義的解釋:藝術應該具有本身的商品屬性,通過某種價值的關係,藝術家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然後更好地創造藝術。我不覺得兩者之間存在矛盾。對藝術家來説,他們有藝術層面的精神生活,但他們同樣要面臨生存問題,同樣會以各種形式將他們的藝術轉化為物質,從這個意義上説,他們也是在履行商人角色,只是社會不大從這個角度看待他們,而他們有時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罷了。元典美術館投資人谷燕在藝術界堅持多年,從投資元藝術中心到成立元典美術館這樣一個漫長的,同時充滿著煎熬和期待的過程,是她在經受了現實的困難之後,在沉默中不但為公眾提供了一個值得體驗的藝術場館,還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認可。特別是對藝術展覽的定位方面,她一直堅持走“學術性文化交流、純粹藝術推動文化發展”的路線,她的外國朋友認為,她做一個美術館,比做10個樓盤,價值要大得多。目前,元典美術館除了展覽計劃和堅持多年的孤獨症兒童康復計劃以外,已經開始打造青年新銳藝術家推廣計劃和國際藝術教育項目的規劃,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得元典美術館更充滿生機,最重要的是這些綜合而又一體的活動讓元典美術館成為一個有自己鮮明特色的私立美術館。

理性回歸路

經濟基礎肯定是私人美術館存在的前提條件,卻並非惟一條件。另一方面,許多人都已經認識到,美術館自身面臨的問題遠比財政問題更嚴重,也就是自身體制的良性運轉和如何與市場建立關係問題。比如在投資目的、資金使用、學術定位、美術館的具體職能結構方面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在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文獻庫的建設、公共教育的影響力、甚至上升至民族主義戰略等各個環節從理念上進行反省,也只有這樣,私立現代美術館體制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水準發展,才能真正走到理性回歸的路上。借鑒國外私立美術館的經驗,大部分私人美術館是有體制上的保證的,從藝術收藏定位、建立良好的市場關係,確保從投資到管理運作方式規範化,使私人美術館具有鮮明特色,甚至可能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而目前國內的情況,在對私人美術館的認知方面都尚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將來的某一天,當我們認識到一個國家的藝術活躍和寬容是我們精神氣質的呈現,是國家經濟環境和人民生活品質的象徵,私人美術館的存在才會有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這樣才會出現更多具有真正意義的私立美術館。

下一頁元明清瓷畫廢墟之外的新審美點——記鄭云云的瓷畫藝術上一頁亞洲力量改變全球藝術市場版圖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三十八期
· 芳華盡為女王而綻放 ——寶璣(Breguet)那不勒斯皇后系列腕錶
· 大有可為的朝鮮現當代藝術
· 日韓當代藝術:瓶頸之下尋找出口
·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引擎力量能持續多久
· 亞洲力量改變全球藝術市場版圖
· 國內私立美術館的漫漫征途
· 元明清瓷畫廢墟之外的新審美點——記鄭云云的瓷畫藝術
· 市場調整提供建倉良機——訪北京藝融民生藝投公司總裁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