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高嶺:關於三十年藝術的歷史與未來藝術的走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10 09:29:51 | 文章來源: 新浪網

歷史主體:關於中國的兩種西方史觀

談論一百年中國美術的文明史敘事,其實最根本的就是談論中國美術的現代化和現代性如何分析和評價的問題。而在薩義德、海德格爾甚至胡塞爾之前,現代化這個概念的表述語境在西方人的理解中就是西方化。費正清等人在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時使用的“衝擊——反應”(impact—response model)模式和“傳統——現代化”(tradition—modernity model)的轉型理論,曾經長期支配著西方學術界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化國家的現代化的歷史敘事方式,並且對改革開放後中國國內學術界産生了深刻的影響。而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或者“中國中心觀”(China-centered approach),提出了試圖超越前輩費正清二元對立文化衝突理論的新的見解,強調區域歷史文化的內部取向研究方法(internal approach),注意到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

這兩種西方歷史觀的差異表明,西方人開始進行自我文化歷史觀的批判,開始意識到歷史的主體並非是單一向度的,在關乎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敘事主體方面,不僅有西方中心主義角度下的中國歷史,而且也有非西方化的中國具體語境中的中國歷史,其歷史敘事的主體是中國人自己。誠然,從現代化作為20世紀最具有全球性的話題的産生和論述的背景看,的確是濫觴于西方,但不僅僅是西方的話題,也是全球各個國家和民族共同的話題。因此,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就不僅僅是西方化,還有本土化的問題,對於不同角度的歷史主體來説,單向度的西方化敘事,顯然不足以解釋不同國家和民族自身發展變化的內部情況。柯文和薩義德的理論見解提示我們,中國人也同樣是歷史敘事的主體,在關乎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的問題上,歷史敘事的主體應該有中國學者的身影。換句話説,在中國美術的現代化問題上,任何角度的歷史敘事方式都無法成為獨立的主體,而只能是在盡力消除二元模式的前提下,進行相互的借鑒和參照,以此逼近歷史的實在本身。

在中國內部也同樣存在歷史主體的確認問題

那麼,我們如何來分析和評價最近三十年中國美術的歷史呢?換言之,我們如何展開三十年的歷史敘事呢?其實,西方史學家和思想家的開創性自我批判和反思,在為我們廓清了現代化、西方化、本土化這些問題的語境和角度的同時,也為我們中國學者評價和敘述中國自己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更加開闊和辨證的視野,讓我們意識到不僅西方化與本土化關係著歷史主體的確認,而且在國家民族內部也同樣存在著歷史敘事主體的確認。也就是説,對於最近三十年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敘事,也同樣存在著在誰的歷史中誰是主體的問題。為什麼我要提出這樣更加具體和細緻的問題呢?因為中國美術的現代化不僅與一百年來中國的外部現實的變化有關,也與中國美術自身的變革有關,更與最近三十年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態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上,圍繞著如何分析和評價三十年中國藝術的歷史面貌,從今天在中國國內的學術界以及與學術相關聯的藝術機構和管理機制等方面看,存在著不同的歷史敘事主體,其賴以支撐的價值觀之間存在著令人關注的差異。概括起來,三十年中國藝術的發展,存在著大致三種藝術形態,其一是崇尚寫實的新古典主義,這以主張室內寫生練習為基礎的學院教育和創作為主,強調主題性;其二是堅持傳統筆墨中心主義、以書法入畫的紙本水墨畫;其三是注重藝術的觀念變革,在對西方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的參照下,針對中國三十年社會發展的新形勢,追求藝術觀念內部的結構變化。這三種藝術形態,構成了近三十年中國藝術的歷史發展的基本框架和內容,它們在中國藝術從傳統向現代和當代轉變過程中,形成同在共生的複雜關係,各自都宣稱在中國藝術的現當代轉型中的歷史主體地位。因此,討論三十年中國藝術的歷史敘事,首先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歷史主體的確認不僅面對著來自西方中心主義和多元化的外部視角,同時更面對著中國藝術內部的複雜價值訴求。

確認三十年中國藝術歷史主體的依據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分析和評價近三十年中國藝術的歷史呢?顯然,在這個多重和複雜的形態和敘事中,必須確立一個明確的歷史主體,必須在各種變化變項中,尋找共同的趨向或者常項,以此來回應中國藝術一百年的文明史發展和三十年現代性和當代性的努力。否則,三十年中國藝術的歷史,將至少出現三種歷史敘事並駕齊驅的格局。

如果我們承認中國藝術需要現代化,並且在今天意識到這種現代化並非簡單的西方化,而是需要充分考慮本土化以及當代中國藝術參與當代世界藝術的建構,那麼,當代的中國藝術就必須成為與中國的當代社會現代化相協調的一種視覺創造活動,必須在藝術創造的媒介手段、結構功能、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獲得觀念上的審美現代性和當代性。這種清醒的認識和追求,就是三十年中國藝術歷史的共同趨向或者常項,就是歷史主體的確認。

上述第三種形態的藝術,即中國三十年中出現的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遠要比其他兩種形態的藝術更符合審美現代性和當代性的要求,它構成了三十年中國藝術歷史發展的學術主線,儘管在規模、機制和機構等方面,與其他兩種相比要弱小很多。我將以此第三種形態的藝術追求作為學術主線和三十年曆史主體展開接下來的敘事和論述,希望獲得對中國藝術現狀和未來走向的基本認識。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