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杭州花5億買的包豪斯開始展覽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13 09:54:3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每週限定200人預約參觀

中國美院副院長宋建明介紹,2010年10月中國美院從在德國的客座教授處獲悉,布諾漢先生(Torsten Broehan)擬將數十年收藏的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近現代設計史系列藏品整體轉讓。

兩周後杭州市政府就決定收購。今年3月,共7010件從1880年至今的包豪斯系列藝術品,從德國運至國內,存放在中國美院庫房,並明確由該院代為保管、運營。

據了解,這7010件藝術品中與包豪斯學院直接相關的有2000余件,其餘為受包豪斯風格影響的作品,既包括以凳、椅、沙發、床、茶几等傢具為主的大件藝術品,也有杯、盤、壺等銀製品和玻璃器皿以及紙質郵票燈等小件品。其中,從1900年到1933年期間的356件包豪斯作品,堪稱設計史上最重要的幾個發展階段的傑出代表。

為了讓公眾及業界儘快分享這批作品,中國美院選取79件器具、27件傢具、15件平面作品等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品舉行臨時陳列展。

本次展覽名為“以包豪斯為中心的西方近現代設計系統收藏”,首展將只對專家開放,此後將每週確定一天為公眾開放日,以預約的形式限定200位觀眾免費參觀。

該陳列展涵蓋了設計史上最活躍的德意志製造同盟、包豪斯、烏爾姆等發展階段的作品,包括彼得·貝倫斯、格羅皮烏斯、漢斯·邁耶、康定斯基、密斯·凡·德羅等大師的作品。同時,展覽還以展板的形式,表現包豪斯與中國的關聯。

中國美院在杭州舉辦包豪斯系列作品陳列展,並回應鉅資購買作品的質疑。 專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

“國內包豪斯建築思想發端于上海”

東方早報:國內最早出現包豪斯建築思想和教育理論體系的是在哪?

杭間:包豪斯作為一種系統的現代建築思想與現代建築教育體系最早在國內出現,是在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而上世紀50年代以前,關於包豪斯思想和教育理論的國內高地也是上海。此間,包豪斯與上海的歷史,折射出了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接軌的進程。

東方早報:是何種因素,促成了包豪斯的建築思想和教育體系在上海出現?

杭間:包豪斯建築思想真正在上海出現並大規模傳播,我們必須提到1942年聖約翰大學建築系的建立以及其創辦者黃作燊。黃作燊作為著名的“包豪斯”大師格羅皮烏斯的第一個中國學生,受大師思想影響很深。1942年,他應聖約翰大學工學院院長楊寬麟邀請成立建築系後,就開始試圖引進包豪斯式的現代建築教學體系,強調以實用、技術、經濟和現代美學思想教育學生。

東方早報:除了在教學領域,包豪斯還在哪些方面有所體現?

杭間:事實上,當時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不僅僅只局限于教學,也開展了不少建築設計業務,由此包豪斯的影響也映照在一系列建築作品上,其中包括了“大上海都市計劃”。1946年,上海市成立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著手進行“大上海都市計劃”時,規劃設計工作小組的8名成員有5人就是來自聖約翰大學建築系。當時,該規劃運用了衛星城鎮、鄰里單位、有機疏散理論等有關包豪斯理論的現代城市規劃概念進行佈局,但迫於時局未能最終實現。不過,該時期由這些聖約翰大學建築系教授主持的“閘北區重建規劃和行政與商業中心規劃”得到執行,而當時建造的文遠樓(現同濟大學文遠樓),則體現出包豪斯的設計思想在國內漸漸走向成熟。

東方早報:那麼以聖約翰大學為主導的包豪斯思想和教育體系,是否在上世紀50年代後的建築教育等領域産生影響?

杭間:聖約翰大學1951年被解散,但是它的思想一直影響至今。因為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係科調整,原聖約翰大學建築系與原之江大學建築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建築系、同濟大學土木係等組成同濟大學建築系,原聖約翰大學建築系的部分學術思想在這裡得到保留、延續和發展。同時,雖然“大上海都市計劃”未能得到實現,不過在陳毅任上海市長時對上海城市的規劃曾將該計劃作為參考,由此對上海後來的城市規劃産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西方主要藝術設計流派

西方藝術設計在經歷了古希臘、巴洛克等流派後,于19世紀後期進入現代主義建築時期。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公立包豪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校長。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上個世紀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其影響力涉及設計、建築等領域。包豪斯主張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建築界出現了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的思潮,以建築師文丘裏為代表。他在《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提出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文丘裏同時認為現代主義的鼎盛時期早已成為過去。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