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領域中畫家基本是孤軍作戰,王懷慶的油畫,把中國古代的傢俱、老宅分解、重組的抽象繪畫,既傳承著中國的文脈,又把中國的水墨精神灌注進當代精神。而雕塑家田世信的《王者之尊》群雕。巨大威嚴的的秦王漢武、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斯汗國和毛澤東的塑像,塑像具有鮮明的民族、民間造型特色,在充溢著本土的文化精神中更蘊涵讓人回味的歷史深意。還有湖南的段江華的“天空”對歷史的反思。這些具有鮮明獨創性的優秀作品的誕生,並非受某種外來的需求所為,全是畫家自身長久對歷史思考的一種發自肺腑的傾吐,是經長久揣摩出的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所以説,藝術活動完全是個人化的行為,是個人閱歷、學養、氣質、才能等匯聚為他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力和判斷力的外化和物化的過程。
進入21世紀,數字化網路化的時代,資訊共有,個人獨特的空間已很小,還要套用過去“領導出題目,群眾出生活,畫家出技術”的辦法組織創作,而不是出自藝術家本身的“內在需要”,那麼,製作出的作品,只能是為了説明一段歷史,或講解一個歷史事件,藝術家只是當作一個工程去完成,就難有真情實感而感動人的力量。我認為:自上而下組織一批人畫歷史畫的方法不可取,應該是自下而上的挑選或自薦,領導部門要認真調查研究,組織多層次的專家研討會,來評定優秀作品,並且給予重獎。化錢去收穫並不是你所需的東西,倒不如去買符合標準的“現成品”。就象買衣服,往往雖量身定做的衣服,但做工上的問題,到頭來穿得並不合身,而在商店裏你也許找到一件特別中意而合體的衣服。當然,到商店海選也是要化精力和時間的,但經常有意外發現的喜悅,選畫也同理。而“多層次的專家研討會”是為了避免那種所謂長官意志的“藝委會”,避免論字排輩的老齡化的“藝委會”,分別召開各年齡段、各藝術門類專家和藝術家的“藝委會”,避免知識、觀念的偏頗,所造成的片面性。據悉,各地也在效發組織這種勞民傷財的歷史畫創作,我聯想起八十年代,各地所興起的城雕熱,所謂的形象工程,卻搞出了許多醜陋的作品,到時還得砸掉。前車之鑒不能再重蹈覆轍。我真要大聲疾呼,請愛惜納稅人的血汗錢!
從“民族化”到“本土化”再到現在的“中國風格”,儘管詞語不同,實質是一樣。在全球化語景下,我們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創出自己的風格?這是每位藝術家所面對的課題。中國風格的確不是國家化大錢可以買來的,而是建立在蕓蕓眾生的藝術家個體風格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又建立在藝術家個體在擺脫一切羈絆,超越塵世進入自由的精神空間,人的本質力量才可能徹底得以觀照,馬克思説“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類的特徵”那時情的物化和心靈的對象化才可能真正具有純審美的價值。風格貴在獨創,只有無數個體的藝術家充分發揮主體獨立性,在民族、民間傳統的藝術中不只是語言符號,更是挖掘自己文化藝術中的精神、靈魂,尋找到自己藝術的原創點。從戴士和的寫意油畫中,我們驚喜地發現一個敢於拋掉一切繪畫中的條條框框能如此自由自在地作畫的人,他超越了常規,超越了自我,他那些出人意料的靜物畫,以新的繪畫觀念,開創了油畫寫意的新風格。我們要有無數敢於跳出“定式思維”,挑戰常規的陳舊觀念,創立新的觀念才能形成中國當代的新風格。
如今的美術已不再是單向軌道運作,向著多頭多向縱橫交錯形成了樸朔迷離的探索網路,正如義大利設計大師米歇爾·德米奇説的那樣:“我們已經進入了‘流動思維’的時代,在這裡,任何事情都可以不受限制地流動,從一個文化到另一個文化;從一個科學到另一個科學;從一個角色到另一個角色;從一個技巧到另一個技巧;我們正處在全世界第一個資訊和技術的新紀元之中,我們也是第一批去享受這一期待已久的狂喜的人。”我們作為21世紀中的中國藉的世界公民,有五千年輝煌文化歷史傳統的中國人,理應為世界作出更多的貢獻,我們要放開胸懷接納,放遠目光看世界,在借鑒、歸納外來文化及繼承、優化傳統文化中建立自己新的藝術價值體系,才能在與世界文化的同態共振中顯示其卓然獨特的民族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