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紀念魯迅誕辰一百三十週年:在衚同中尋找魯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23 18:32:12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去尋衚同中第三處魯迅故居時,發現自己沒有記住詳細地址,只知磚塔衚同(元代所建,名稱未改),忘了門牌號。這一疏漏卻成全了我的採訪,確認魯迅詬病的國人善於“忘卻”的習性留存與否。

別説尋魯迅故居,就是在西四大街上尋磚塔衚同都費勁。好不容易遇到一位路熟的:“你沿路東走,到了‘巴黎’,一個叫‘巴黎’的婚紗還是美容廳,就往衚同裏拐。”

進了磚塔衚同東口,挨家挨戶打聽,想知道魯迅在2011年春節——這一歷史節點所享有的知名度。小店舖、小旅館內營業員一聽“魯迅”一臉茫然,用怪異眼神盯住我細看。

約至衚同中段,見一門面、廳堂、樓宇都還可觀的招待所信心大增,疾步上前:“魯迅住過這兒麼?(指附近)”櫃檯前一位皮衣褲女子很肯定地説:“沒魯迅,沒有,我來這裡有一段時間了,我們這兒沒魯迅。”

斜對面,是一家醫療診所,於是我寄厚望于醫生:“魯迅住在哪兒?他在這條衚同住過的。”戴眼鏡、很斯文的白大褂很禮貌地説:“我們這兒可是診所呀,這——你該去問街道居委會!”

就找居委會,不行再找派出所。

我沮喪地問一小食品鋪小外地農村女店員:“街道居委會在哪兒?”按其指點出了店門,回頭有一搭無一搭地又問:“對了,你知道魯迅故居嗎?”

——“前面,84號。”

真是喜出望外。

84號,在衚同西頭兒。

正是“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一個太不起眼的小民居,門口的小賣部也顯寒酸,門邊“牛奶箱”的字跡模糊,我面前的魯迅形象卻高大、清晰。感覺它比紹興會館、比八道灣大宅院更像是魯迅的家(1923年8月至1924年5月)。它比北京留下的數十座王府更顯富麗堂皇,因為“君子居之”。我們不知是魯迅使衚同增添光彩,還是衚同成全了魯迅。但魯迅是草根文豪不假,他始終站在窮苦大眾一邊説話,反抗暴政與強權,鞭撻黑暗與腐朽。

人們早已熟悉的“祥林嫂”的形象構思,就是在這幾間寒舍裏。暫住的9個月時間,魯迅寫出了《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四篇小説,併發表《娜拉走後怎樣》(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文藝會)、《未有天才之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兩篇著名演講。想必是看了《祝福》或讀了演講詞,今日的大學在校生才慕名來此觀瞻。

看過魯迅故居,我仍好奇,何以小店舖小姑娘知曉84號?回程再訪,她説:“每到暑假,總有些大學生三五成群來這裡,問得多了,我也就知道魯迅住在哪兒了。”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