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紀念魯迅誕辰一百三十週年:在衚同中尋找魯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23 18:32:12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在中國近現代、包括古代文學家中,恐怕魯迅是故居最多的一位吧。除北京以外,在紹興、上海、廣州、廈門,甚至在日本仙臺都有魯迅故居向遊人開放。

畢竟,中國文人有很多,但魯迅只有一個。

《阿Q正傳》發表90週年,夢想八道灣衚同舉辦一次誦讀會

1919年,“五四運動”那年,魯迅買房了。4500塊大洋買下新街口地區八道灣衚同11號院——三進大院。剛好用了他15個月的工資(月薪300塊大洋)。

在魯迅買房的前一年,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管理員的月薪是8塊大洋,已算是白領收入。當時一個像駱駝祥子一樣的人力車夫月薪不過3塊大洋。

八道灣衚同很是別致,它不像當初京城其他三千條衚同那樣大多是直通通的,所謂“衚同趕豬——直來直去。”擰麻花似的、八個彎彎的衚同恐怕絕無僅有。可惜已經拆得差不多了。

八道灣衚同的西口是趙登禹路,南口靠近新街口南大街。我懷揣一本厚厚的《魯迅全集》,寒風瑟瑟中在一片已蕩平的院落的瓦礫之間遊蕩徘徊,尋覓魯迅在京的第二處故居——11號院,那樣子一定很像唐·吉訶德。

一位外地務工大姐告慰我説:

“魯迅故居,對,是11號院,沒拆。據説是政府不讓拆,保留下來了。前面,再走不遠就是。”

魯迅和他的母親、妻子、兩個弟弟等一大家人同住的11號院,已然在孤單單地屹立。可想而知,要不是內心篤定,要在北京紮根,做長久居民,魯迅怎會變賣紹興祖産,從千里之外將眾多親眷一併接至衚同中安家?從這裡可以看出魯迅對這座城市無言的感情。

院門顯得狹小,走進院去,空間亦不大,被搭建的小棚子和堆積的雜物所佔據。在魯迅友人錢玄同眼中“像學校操場那樣大的空地”已成虛幻,而魯迅買大院子原只為侄子等孩子們能有玩耍的好地方。這時的魯迅可再不是“猛將”和“鬥士”了,只是個好長兄、好伯伯。

順便提及,魯迅雖然在母親包辦的婚姻中沒有幸福,卻忍辱負重地説:“(妻子朱安)是我母親送給我的禮物,我要好好待她。”儘管夫妻分居,卻仍以禮相待。這又是魯迅在其“硬骨頭精神”以外至柔至順、溫和體貼的一面,為常人所忽略。

當初,魯迅和母親、妻子住在前院,弟弟周作人和日本籍妻子住在後院。胡適、蔡元培、鬱達夫、沈尹默等文化名流常到此做客,而在《晨報副刊》編輯孫伏園的邀約下,院子主人寫出了描寫心靈扭曲、精神殘疾、意志墮落的國民性的、震驚華夏、影響也波及世界的小説《阿Q正傳》(1921年12月4日,開始在《晨報副刊》連載)。

所謂波及世界,指小説被翻譯成俄、英、法、德、日、意等多國文字,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讚譽“其文學技巧之高超與思想之深刻在於讀到第二遍時仍然令人感覺其魅力誘人”。

今年,正逢《阿Q正傳》發表90週年,中國人的精神較之閉塞、孱弱、萎靡的清末民初時代有大改觀,但魯迅倡導的“立人”的主張以及所推崇的具有堅強意志、真誠品性與超凡能力的“自大的個人”(而非自大的群體)的觀點依然顯得有點超前。

望著魯迅曾住了4年零7個月(1919年12月至1923年8月)的11號院破舊的房舍,想著他再過百年也不會陳舊的新銳思想,覺得有必要在這裡舉辦一場《阿Q正傳》誦讀會。正這樣胡思亂想,撞上也來這裡尋找魯迅的一對頭髮花白的老人。

女士説:

“我30年前住八道灣,離11號院不遠,卻不知是魯迅故居。前不久從報紙上看到文章,才知這裡要拆遷,就趕快來看看家,看看魯迅故居。”

男士則慨嘆:

“都是來懷舊的。現在的年輕人還在乎魯迅嗎?”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