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衛
我是一個對網路文化比較冷淡的人,這主要是因為網路文化的更新速度太快,與我過去對經典的理解相違背。所以,對網路上流行的文化現象,我一般都不怎麼關注。不過,蘇紫紫的走紅卻是一個例外,她作為藝術學院的學生,以某種觸諱犯忌的藝術行為迅速在網上引起熱議,讓我不由得聯想到了藝術在當下的處境。可以説,是蘇紫紫的藝術行為觸動了我,給了我一個跳出藝術圈看藝術的機會,從而也使我久懸在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儘管我後來得知蘇紫紫的行為,其創意並非完全出於她自身,而是有一個策劃團隊在其背後使勁,為她輸送思想資源與創作能量,但我仍然願意將其看作一個創作的整體,就如同看待一個樂隊一樣,通過聚光燈下的蘇紫紫,去理解以她為主體的這個團隊在當今社會提出的問題。
事實上,談到創作的共同體,在當代藝術界不是什麼新鮮事情,國內國外早就有先例。如果翻開藝術史,我們會發現,許多重要的藝術潮流與藝術現象都是群體所為,其中有以小組面貌出現的,如正準備代表美國參加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Allora & Calzadilla藝術組合,以及早就被寫進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新歷史主義小組”、 “新刻度小組”和“鄭國谷小組”等等;也有以合作方式出現的,如曾經來華展出過的英國藝術家吉爾伯特與喬治,以及目前活躍在中國當代藝壇的高氏兄弟、羅氏兄弟、周氏兄弟等等,如果細數起來簡直舉不勝數。至於調動大批助手組成創作陣容,共同攻克藝術難題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國外的不必説,只説中國藝術家蔡國強、谷文達,張洹等等,哪個身後不是一個龐大的工作團隊,又有誰懷疑過他們的創作不是藝術呢?對於蘇紫紫,如此苛刻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她繞開了藝術圈,繞開了藝術批評的闡釋和美術館系統的評價,沒有按照藝術生效的常規去運作,而是直接借助網路這個社會平臺一步登天,贏得了更為廣大的社會關注。對此,很多專業人士表示不屑,認為蘇紫紫的行為不專業,與創作不符,與藝術無關。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蘇紫紫的精彩之處,是她翻墻而過的智慧,穿透了藝術圈固有的屏障,將創作引向了更為寬廣的公共領域。
關於當代藝術的公共性,現在已基本上成了老生常談,但有關此類作品大都還是閉門造車,最終被藝術界內部所消化。蘇紫紫卻是一個異數,她對公共性的理解不是停留在觀念層面,而是付諸於行動。正如她對網路的利用,不僅僅只是將其作為創作的媒介,更是作為一個生效的平臺,直接引發了公共性話題。對此,我堅持認為蘇紫紫的行為,是2010年最有衝擊力的一個公共藝術事件。儘管她的公共性是以暴露自己的身體、展現自己的隱私為代價,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種借題發揮的藝術方式。其藝術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她利用了許多人的窺視欲,並反過來運用公共性的平臺,將各種窺視慾望置於尷尬境地。可以説,蘇紫紫的行為帶有極強的女權主義藝術特徵。她對男權社會的顛覆,不是英雄主義的硬碰硬,而是以弱制強,就像她假借生活窘迫之由鋪墊她的行為,博得社會同情一樣。其借力打力的方式,完全可以用四兩撥千斤來形容。
網路上對蘇紫紫的質疑,認為她嘩眾取寵,惡意抄作,其焦點也主要集中在她自矝的不幸遭遇,諸如父母離異,奶奶病疾,窮困交加等等。有人認為,這裡面帶有不同程度的虛假成份,屬於障眼法,為的是吸引人們的眼球。我覺得這是一種居心不良,缺乏應有的人情味。暫且不論蘇紫紫的苦訴是否屬實,單從一個弱小女子的角度,這個社會就應該為其成長大開綠燈。何況今天這個社會確實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大到發展失衡,小到強制拆遷,無不驚心動魄。蘇紫紫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必然會遭遇這些問題,即便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免不了耳聞目睹。所以,她借助網路媒體的力量,以弱勢群體的一員為聚焦點折射出這些問題,哪怕是逢場作戲的表演,也有意義。因為當代藝術的立足點,就在於對現實社會的揭示和干預。我認為,蘇紫紫通過自己的行為,演繹出當今社會的一些敏感問題,完全吻合當代藝術的價值訴求。
熟悉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人都知道,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現代藝術展”,是一個發展的里程碑。就是在那個展覽上,發生了一個著名的藝術事件,那就是藝術家唐宋和肖魯合作的“開槍事件”。這兩位藝術家持槍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射擊,不僅打破了美術館的寧靜,也碾碎了社會表面的和諧。當年就有批評家撰寫評論,認為這是新潮美術的謝幕禮,反映了社會最敏感的問題,同時也有效地利用了社會資源,堪稱現實和藝術相互轉換的典範。我無意誇大蘇紫紫的行為,拿她的“裸體事件”與“開槍事件”作比較,但其對藝術邊界的破壞,以及同時所反映出的社會熱點話題,卻跟“開槍事件”的確有著一曲同工之妙。相比今天在市場化的馴服下,逐漸走向乖巧、走向溫呑的許多當代藝術而言,我始終認為,蘇紫紫的行為還保留著某種前衛特徵。
曾有專家以現代乃至古典的美為尺度,來批評蘇紫紫的行為,將其當眾裸露視為後現代的瘟疫,甚至還有一種聲音,認為她的形體並不附合模特標準,因而不能傳達美感,並以此論述她的行為不美,不能稱其為藝術。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要知道蘇紫紫的行為,並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身體,而是以此為語言方式影射背後的社會現實,檢測其複雜的社會心理。至於還有一些專家,以蘇紫紫回答記者提問時的青嫩為由,將她的行為拒之藝術的門外,更是強人所難。要知道蘇紫紫可只是一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要求一個學生作出教授的回應,完全有悖常理……總之,蘇紫紫在網路上竄紅之後,非議與責難就接踵而來,人們似乎難以接受這樣一個迅速成名的事實。但在我看來,這就是網路文化,是當代藝術不能回避的時代特徵。美國波普藝術大師沃霍爾説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十五分鐘的明星,這話無疑預示了今天的現實。不過,現實歸現實,作為蘇紫紫的支援者,我還是希望尚還年輕的蘇紫紫不要落入沃霍爾的讖語,僅僅只是曇花一現,而能夠憑藉自己的生命激情與生命智慧,將藝術生命延得更長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