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楊衛:有沒有一個“85”價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0 14:39:50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文\楊衛

在尤侖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開幕式上,一個經過了一年多時間精心策劃的“85新潮回顧展”,卻遭到了眾多業內人士的異議,這恐怕是策展人費大為始料未及的事情。那麼,為什麼一個本應該引發人們深思的展覽,卻造成了如此這般事與願違的效果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它的呈現方式吧。首先是因為展覽抽離了這些作品成生的時代背景。將過去那個艱難困苦的創作環境省略,而只保留其視覺的某種效果,尤其是將其突然擺放在一個金碧輝煌的展廳內,會産生某種時空倒錯、詞不達意的荒誕。難怪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個“僵屍展”(管鬱達語),因為語境的錯位早已經削減了這些作品原有的質感。

費大為做這樣一個展覽的初衷,我能夠理解。作為一個85新潮美術運動的直接參與者,時過境遷以後來追憶自己的青春歲月,緬懷自己的火熱激情,心願是好的,情感也是真摯的。試問,又有誰願意拋棄自己的歷史,否認自己為之奮鬥過的事業呢?問題當然不在這裡,而是出在費大為並沒有為我們給出一個理解85新潮的全新角度。為什麼到了今天要做這麼一個展覽?85新潮的核心價值又是什麼?這,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僅僅只是因為85中的一些同道,比如王廣義、張曉剛等人於今天都紛紛躍上了成功人士的階梯,作品已經越來越值錢了,所以要來憶苦思甜,做這樣一個歷史追認的展覽。那麼,難免會給人造成水泊梁山的那種革命暴發戶聯想,更難免丟掉商業包裝的包袱,帶給人一種“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管鬱達語)的嫌疑。而如果不是這樣,做這樣一個展覽的目的究竟又何在?是要為85新潮招魂嗎?那麼,85新潮的魂魄又是什麼?對此,費大為恐怕也有難言之隱吧。

85新潮到今天事隔已經二十多年了,這二十多年的變化有目共睹,雖然説不上翻天覆地,但至少也是日新月異。中國當代藝術正是在這二十多年迅速發展,由地下作坊,發展成了今天舉世矚目的商業品碑,其發展速度之快,恐怕是當年的那些85中人做夢也不曾料到的。也許就是因為夢與現實有些距離的緣故吧,這些年總有人想縮短這個距離,時不時的提醒我們要回到85,好像85真是我們夢開始的地方,是我們無限發展的能量源泉一樣。孰不知1989年之後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與85新潮完全是背道而馳,行的是一條涇渭分明的不同路線,而且今天藝術市場的收穫,也是得意于那個時空的轉捩點,與背叛85的文化理想有著直接關係。

如果我們的記憶力還不至於衰退到把剛剛走過的路都忘記,我們應該能夠想得起1989年前後,王廣義所提出的“清理人文熱情”。這一直接針對85新潮發難的宣言,竟然出自85新潮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之口,我就不知道85到底還有什麼可以打撈的價值了。其實,王廣義的發難還不足為奇,畢竟王廣義是一個藝術家,藝術家有時會過於情緒化,輒更易之、口中雌黃也是難免的事情。我不能理解的是栗憲庭,這位85時期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在1989年之後所做出的種種反應,完全可以用一個180度的急轉彎來形容。批評家王南溟前不久寫過一篇栗憲庭與高名潞的比較文章,其中提到栗憲庭對85時期另一位代表藝術家丁方的評價,1989年之前與之後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口吻。1989年之前,栗憲庭是把丁方作為他心目中85核心價值“大靈魂”的傑出代表來塑造,而1989年之後,栗憲庭卻以對丁方人格的懷疑輕而易舉將丁方推翻掉,繼而推崇起方力鈞、劉煒等人的“玩世現實主義”風格。這種評判價值的差落也是兩個時代的差落,我們可以據此為線索來理解這段歷史的變化,至少對於栗憲庭和王廣義而言,85是一個不堪回首的過去時,其中包含著太多不切實際的虛幻色彩。問題可能也恰恰出在這個地方,出在這些85的核心人物之後所做出的180度急掉頭。如果自己把自己曾經所樹立起來的價值顛覆掉,而又不給出一個更加令人折服的價值理由,那麼前面所樹立起來那個價值標準又是什麼呢?難道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嗎?這使我不得不再次想起卡夫卡曾經説過的那段名言:“沒有殉道者,任何運動都會蛻變為廉價投機的利益集團。”

卡夫卡的這段警句,是對當今中國藝術市場多麼好的一種詮釋。當然,我並不是反對市場,更不是反對經濟社會。相反,我認為市場常常能夠催生出真正優秀的作品,正如經濟社會能把我們從政治社會中解放出來,獲得越來越多的表達權力一樣。西方的藝術史發展早就應驗過這一點,往往是經濟的繁榮帶來了藝術的蓬勃。但是,我反對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反對那種以價格指標來掩蓋價值指標的作法,更反對用市場的包裝來遮罩精神內容的虧空。這就像費大為在尤侖斯當代藝術中心所策劃的“85新潮回顧展”,用富麗堂皇的闊氣場面來支撐那個已經失落了的文化現場一樣。如果重新回顧只是為了顯示某種財富,而不是真正去逼近那個價值斷裂的核心,于文化反思中提煉出一種不斷值得後人汲取的歷史教訓。那麼,即便再回顧一百次一千次,頂多也只能給那些行將冷卻的靈魂抹上一點物質的顏色,涂上一點金錢的油彩,而終就無法找到那盞燃燒在歷史深處的能量之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