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郭慶祥:我的眼裏不揉沙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17 20:41:47 | 文章來源: 新商報

文\王百會

郭慶祥,1962年生,土生土長大連人,被稱作收藏界傳奇人物。1992年涉足藝術品收藏,連創佳績:1997年,48萬元買入傅抱石《二湘圖》,2002年在廣州嘉德拍賣行以500萬元賣出;1998年,180萬元買入一幅李可染畫作,2002年在瀚海拍賣行以1000萬元賣出;2005年,吳冠中的《魯迅鄉土組畫》和《龍須島社之家》均拍出639.2萬港元,成為那次拍賣會“雙冠王”。有報道稱,他賣畫所得收益相當可觀,大約在8000萬元。近年以收藏家及藝術評論家身分頻出入于各大媒體間,“范曾起訴案”將其推至全國熱點人物。

大連收藏家郭慶祥最近火了,這得感謝大畫家范曾。儘管一再聲稱不願意打官司,但因去年發表在《文匯報》上的一篇藝術評論文章《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説話》,不具名批評了某著名畫家採用“流水線作業”方式,導致“作品程式化,粗製濫造、自我重復”,惹惱了范曾,起訴郭慶祥侵犯其名譽權,要求登報道歉,並索賠500萬。

一場國內罕見的藝術家和收藏家之間的官司,迅速在全國媒體的助推下,成了歲末全國藝術界最熱門的焦點話題。

“范曾起訴案”1月12日開庭

1月6日上午10時,郭慶祥如約準時出現在大連博覽大酒店一樓咖啡廳。一襲藍黑色風衣,打著領帶,寸頭,打著電話落座,嘴裏説的幾乎全是“官司”。原定於去年11月9日開庭的“范曾起訴案”,最終因為同時被告的《文匯報》提出管轄權質疑而不得不延期,最終敲定在今年的1月12日在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身為收藏家的郭慶祥是業界出了名的藝術品幕後推手,深諳個中玄機。一篇文章把自己寫成了被告後,他索性放開手腳,開始和范曾針鋒相對,在各家媒體的配合下,郭慶祥接二連三地拋出“范曾是偽藝術家,在愚弄社會和大眾”、“藝術批評遭遇金錢綁架”,甚至發出“應該將范曾這種人從藝術界剷除”等等更為激進的觀點。並在前不久,又向全社會公佈多幅范曾十幾張相同內容“流水線作業”的工作照片作為證據。將此案再度升溫。

16年前就見過“流水線”

作為藝術品市場繁榮的受益者,郭慶祥不好好當他的收藏家,幹嘛非要以評論批評家的身份和一些畫家及藝術界“潛規則”過不去?尤其是和范曾有何“深仇大恨”?

郭慶祥接受過太多記者採訪,回答也是輕車熟路。他説:“我和范曾沒有宿怨,雖然聽過有些畫家也是流水線操作,但我對范曾是親眼所見。1994年我通過榮寶齋預定了范曾200幅作品,沒想到不足一個月,就完成了100幅,我十分驚訝——這也太快了!於是,到其畫室觀摩,結果發現這位畫家畫畫的過程,就像工廠一樣,先把十幾幅畫中人物的形狀勾出來,再畫頭、身子、上色,最後學生替他蓋章……”郭慶祥認為這不是畫畫,是在畫錢。此後,他再沒收藏過范曾的畫,也從沒在媒體上批露這些細節。

突然,近兩年范曾頻頻以大師的身份出現在媒體上,大談國學與藝術。郭慶祥特有的大連人的“倔勁”上來了,吃過虧上過當的郭慶祥認為,這是在假“大師”之名利用公共資源公開愚弄社會和誤導大眾審美,於是,郭慶祥站了出來。

接連炮轟藝術界黑幕

2010年3月,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連續五期播出主持人王小丫與郭慶祥、畫家石齊、龍瑞等人的《藝術品市場熱點對話》,郭慶祥在節目裏痛揭有些藝術家利欲熏心、粗製濫造欺騙收藏家的黑幕,開始在收藏界“一石激起千層浪”。

2010年5月,郭慶祥又在《文匯報》發表評論文章《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説話》,直指畫家“流水線作業”。

2010年12月,郭慶祥在上海出席《美術博覽》與《美術天地》共同主辦的“關注藝術批評”專題研討會,熱議“范曾起訴案”,直指藝術批評界種種不正常現象,引起現場評論家共鳴。

“我就是要説幾句真話。別人不説我説。別人害怕,我不怕。足球有打黑,學術有打假,為什麼藝術界就能容忍一些,‘假冒偽劣’存在,一些打著大師幌子的人,其實很多就是藝術的‘偽道士’,愚弄大眾的同時以此謀利,有些畫家甚至公開宣稱‘上靠貪官,下靠奸商’。我就是想揭開這層畫皮,讓大家看個清楚。其實,真正的藝術家是用情感創作,是令人尊敬的,永遠不會自己稱自己為大師。”

郭慶祥和范曾的官司馬上開庭了。官司有輸贏,范曾是不是大師,後人自有公論。其實,藝術界、收藏界及評論界因此而引發的種種思考與討論,才剛剛開始。而點爆這個話題的人,無疑就是郭慶祥——一個不安分的收藏家,一個敢作敢為的大連人。

藝術家

還是要靠作品説話

記者:想到過范曾會起訴你嗎?他為什麼會起訴你?你是不是也有炒作自己的念頭?

郭慶祥:別搞錯了,是他起訴我,我還不至於這麼炒作自己,誰喜歡沒事打官司玩啊?我認為藝術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我是收藏家,自己的血汗錢不想白花,藝術家更應對自己作品負責,畫畫不是畫錢。范曾起訴我,出乎意料,沒想到自稱國學大師這點涵養沒有,經濟利益受到了影響才是真的。

記者:1月12日就開庭了,你出庭嗎?對結果有何預測?

郭慶祥:范曾不會出席,我也不去,他去我就會去。不過,我會在北京開新聞發佈會。我相信法律的公正,邪不壓正。

記者:你寫的一篇不具名批評文章把你寫成了被告,那你曾在媒體上説“范曾是‘漢奸’”,是不是涉及人格攻擊了?就不怕他再次起訴你嗎?你從哪兒得出的結論?

郭慶祥:我敢説這話,就不怕再成被告。如果看過《范曾自述》第45頁,就會發現范曾是在以崇敬的心情介紹身為日本戰犯的岳父母。況且已經有人指出,其夫人所謂的“日軍軍官遺孤”實為范曾假托。

記者:通過這場官司,你有沒有什麼收穫?比如知名度,看你電話不時有記者打進來。

郭慶祥:要説收穫只有一點,就是通過這件事,對收藏家、藝術界甚至大眾,起到了一點警示作用,這是我惟一的貢獻。

記者:你好像對藝術家談國學很反感,國學不是很好嗎,有人談總比沒人談要好吧。

郭慶祥:國學當然好,談國學我從沒反對過,但分誰談怎麼談。國學是嚴肅的,一些藝術家冒充國學大師,利用公共資源大講唐詩宋詞,是誤導大眾以名謀利,背幾句唐詩算什麼懂國學?真正的國學大師也不會如此行事,從這個角度講,有些人根本沒有談國學的資格。

記者:那你眼中的真正藝術家,應該是啥樣的?

郭慶祥:好的藝術家不是炒出來的,是作品説話的。像吳冠中那樣的,用真情創作,真正的藝術家能通過作品引領大眾正確的審美,而不是迎合、誤導大眾審美,並敢於對現實中不正常現象説不,這點上我可能受到了吳老的一些影響。

記者:網上傳説你手裏有100多幅吳冠中的畫,是否屬實?

郭慶祥:多了,沒有那麼多,五十幾幅還是有的。

記者:你對一些藝術家自稱大師怎麼看?

郭慶祥:大師不是自己封的,是後人評價的。比如范曾公開場合宣稱,畫家分九品,四品是大師,五品是巨匠,500年才出一個,他已是坐四望五。多年之後,會成笑話。大師活著的時候,都不這樣。

記者:打完官司後,今年還有哪些工作計劃?

郭慶祥:收藏家應該不斷研究發現一些有藝術價值的藝術家。今年要赴歐洲舉辦石齊畫展,明年還要在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舉辦幾位畫家的畫展。

記者:最後請評價一下大連收藏現狀。

郭慶祥:大連人不必拿文化底蘊説事,大連是座時尚的城市,大連人的素質也很高,因此,大連在收藏上沒有出現盲目跟風現象。不收藏不代表沒文化,收藏對了也不代表就有文化文化,一些收藏家只聽專家的,自己不學習不研究,這和賭博沒區別。包括拍賣會,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幕。所以,希望大連的收藏家多冷靜思考,小心收藏陷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