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和藝術家相依而生:藝術家的作品被收藏家發現、購買,獲得價值實現;收藏家通過鑒賞,購買、交易,展覽等,實現藝術品的流傳和增值。兩者之間的關係雖説不上水乳交融,至少也是互相尊敬的。
但如今一位收藏家卻被一位藝術家告上了法庭,索賠500萬元,而前者曾經購買收藏過後者大量作品。
2010年11月9日,畫家范曾訴收藏家郭慶祥名譽侵權案原定開庭的日子,卻因故延期。“官司輸贏並不重要,關鍵是要讓人明白什麼才是藝術,才是有價值的作品。”郭慶祥對這件官司看的很淡,他看重的是對“價值收藏”的討論。
“趕上好時代,做收藏的人多了,但很多人並沒有弄明白為什麼收藏,要收藏什麼才值得?這件事(范曾索賠案)給了大家一個反思的機會。”郭慶祥説。
郭慶祥是大連玥寶齋總經理,國內著名收藏家,是吳冠中作品最重要的藏家之一,以收藏近現代繪畫為主(見《中國經營報》2009年6月26日1814期D8版文章“中國私人博物館系列之玥寶齋主郭慶祥:賣出好價錢才算真藏家”),一向以直言著稱。
問:你以收藏現當代字畫,尤其是吳冠中作品為多,你收藏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判斷作品價值?
郭慶祥:我收藏的一個原則是要見到作品的作者本人,了解他,了解他的創作,然後才決定是否購買其作品。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保證作品的真實性,其次是通過對作者、對其創作的了解來幫助我判別作品的價值高低。
這非常重要,因為我認為好的藝術作品一定是藝術家用真情實感來創作的,是投入其心血和創造力的。對於自己的好作品,藝術家本人也會倍加珍惜。比如我收藏吳冠中先生的作品很多,吳先生説,每個作品都像自己的女兒,到了出嫁的時候,一定要找對人才能嫁出去,而不是簡單的“價高者得”,要找到理解作品、珍愛作品的藏家。我印象中,吳老畫過一幅老重慶題材的畫,很動人,我想買,吳老不賣,開始以為是價錢問題,後來,吳冠中對我説,不是價錢,而是我捨不得賣。
有這種精神支撐,創作出來的作品就能打動人,其作品價值也更高,更有收藏價值。
所以,判斷一件作品的價值,了解藝術家和其創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簡單的看其名氣、市場價格,甚至是否流行,那樣會走入誤區。
問:你一向反對字畫“按尺論價”,為什麼?如果不按尺論價,那交易的時候如何確定更合理的標準?
郭慶祥:藝術品是藝術家的心血和創造力,按尺論價,就是把藝術品當做簡單的商品來看待了,和賣布匹一樣,對藝術家的勞動來説是一種低視。
“按尺論價”的處理方式,在國際市場上也給中國字畫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印象,讓人感覺很不專業,覺得我們的藝術品太商業化,有批量生産的嫌疑。
其實,藝術品從來就不需要“按尺論價”,真正的收藏家不會看尺寸,看的是這幅作品能否真正打動你,大家在拍賣會上,爭奪的就是這個,而不是別的。
真正的好作品是無法複製的,如果一個畫家的作品量太大,題材重復太多,那其作品的價值就在不停的貶值,原因很簡單,畫的太快,太多,題材太熟練,投入的感情就少了,有些像流水作業,少了創造力,其勞動就像工匠了,而不是藝術家行為。
遺憾的是,現在國內這種簡單複製的畫家還有不少。
問:中國畫在國際上的價格還不高,你怎麼看這種現象?你認為哪些畫家是近現代中國畫的代表人物?
郭慶祥:中國畫價格不高的其中一個原因剛才已經説過,就是我們論尺交易的陋習。當然更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真正懂得其價值,懂得中國畫的人,藏家還太少,比如著名畫家趙無極,他的畫水準和境界都非常高,但大陸的認可度不高,是台灣開始重視他的作品,大量收購,現在我們開始意識到他的重要,再收購,市場上已經很少了,而且價格已經上去了,當時台灣開始購買的時候價格很低。
中國畫自八大山人以來,我認為重要的畫家有石魯、潘天壽、李可染、吳冠中以及劉海粟等,都是非常有創造力的真正藝術大家,他們的作品也構成了我的主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