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攝影界為何屢現抄襲現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23 16:29:04 | 文章來源: 深圳商報

文壇的抄襲之風由來已久,論文抄襲更是已成常態,而近年來畫壇的抄襲,則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現在,電腦已經成為普遍使用的工作和學習工具,這也為某些居心不良的攝影者提供了造假剽竊的便利……

日前,蘭州某報社攝影記者任世琛發現,2010年“人與水”國際攝影大賽獲得特等獎、名為“千里尋水”的攝影作品內容與自己所攝的完全一致,但是構圖方向卻截然相反。他很快意識到,自己的作品被剽竊後修改了。

近年來,抄襲剽竊之風涉及文學創作、論文寫作、攝影等多個藝術、學術領域,讓這些神聖的藝術創作蒙上了污點。比如上海發生數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論文抄襲剽竊事件,80後作家郭敬明《夢裏花落知多少》涉嫌抄襲,吉林省文聯攝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桑玉柱涉嫌剽竊冒用他人作品……

眾所週知,文壇的抄襲之風由來已久,論文抄襲更是已成常態,而近年來畫壇的抄襲,則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現在,電腦已經成為普遍使用的工作和學習工具,這也為某些居心不良的攝影者提供了造假剽竊的便利。近年來,攝影界造假剽竊事件頻發,一些造假剽竊的作品甚至屢屢榮獲大獎,被揭穿後,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效應”。比如2008年首屆華賽獲獎作品《廣場鴿接種禽流感疫苗》中的鴿子是PS上去的,而入選影響2006CCTV年度十大新聞圖片的《藏羚羊生命中的十道難關——鐵路關》攝影作品,也是被PS過的假照片。

隨著這些造假、剽竊作品的曝光,造假、剽竊者也被釘上了恥辱柱,“王雲彩、劉羚羊、張鴿子”的稱號,就是網友送給造假剽竊者的最好“獎賞”。而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桑玉柱,則被冠以“桑剽剽”的稱號。無疑,這對於搞藝術創作的人來説,是一種恥辱!

現在,攝影界的造假者越來越多了,手段也是越來越高明瞭,其獲取的利益也在不斷“升值”。應該説,這些攝影者屢屢PS或剽竊照片,一方面是由於受到了利益的誘惑,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的評判標準和人們的道德水準的降低,讓底線變成了上線,正常的變成了不正常。一些埋頭搞創作的人默默無聞,而一些投機取巧者則往往能名利雙收。他們無需付出太多的勞動,只要將別人的勞動果實剪剪貼貼、PS一下,立即就將別人的勞動果實據為己有,甚至還因此而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這就刺激了一些居心不良者,將造假、剽竊當作了創作,甚至當成了自己的“專業”。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説,這是可恥的。對於藝術創作來説,則是非常可悲的。

而一些造假剽竊者,不但不以造假、剽竊為恥,甚至還因此“一舉成名”。比如那個涉嫌抄襲的80後作家郭敬明,就一直拒不認錯,不肯道歉。而那位參加第16屆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評選的一位作者,自己承認作品《為什麼不回家》中的雲彩是合成的。可見,造假抄襲雖然被人不齒,但是,造假、抄襲者卻並不以為然。而對造假、剽竊者的“處罰”,僅僅是取消資格,拒發或追回稿酬或獎金,僅此而已。對於造假、剽竊者來説,幾乎毫發未損,這助長了造假、剽竊之風的蔓延和盛行。

造假、剽竊就像沒有賭本的賭博,成功了,就能狠狠賺一把,不成功也沒什麼損失,這無疑助長了造假、抄襲者的膽量。看來,對於藝術造假、剽竊行為,必須採取更嚴厲的懲罰手段,讓造假、剽竊者付出更大代價,才能起到警醒和懲戒的作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