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略論張為邦《下元靈佑圖》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17 13:55:47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

《下元靈佑圖》卷係乾隆朝宮廷畫家張為邦奉敕摹後唐陸晃《三官圖》(或稱《三元圖》《三元星官圖》)中的一幅,另外兩幅分別名《上元錫福圖》和《中元普度圖》。張為邦《三官圖》原藏于清宮,《秘殿竹林》著錄,後散佚宮外。前日獲觀一幅圖的照片,從圖像樣式及款識印章來看,應為張為邦的《下元靈佑圖》。下面就該圖的名稱作者、題材內容、創作過程及藝術價值等問題,略作論述。

一、該圖的名稱、作者

該圖為紙本設色,卷首被撕裂,現存圖像縱54釐米,橫304釐米,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為儀仗羽衛,後部分為龍輦出遊。龍輦出遊是全畫的主體,乘坐在龍輦上的仙人頭戴七梁進賢冠,美須髯,氣度不凡,為主體神祇。卷尾款署:“乾隆十七年九月臣張為邦奉敕恭摹陸晃筆意。”下鈐“臣張為邦”(白文方印)、“恭畫”(朱文方印)。此外,卷尾還鈐有“三希堂精鑒璽”(朱文長方印)、“宜子孫”(白文方印)、“嘉慶鑒賞”(白文圓印)。

從張為邦的題款和乾隆、嘉慶內府的鑒藏印來看,該圖是乾隆十七年(1752)九月宮廷畫家張為邦奉敕而作,完成後由內府收藏。嘉慶二十年(1815)英和、黃鉞等奉敕編纂的《秘殿珠林三編》著錄張為邦該題款的畫有三張,分別為《上元錫福圖》、《中元普度圖》和《下元靈佑圖》。從著錄來看,三圖分別表現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在眾仙的引導、扈從下乘輦出遊的情形,圖像樣式相似,其中天官“駕雙鳳車”、地官“乘步輦”、水官“乘龍車”。該圖中主體神祇乘龍輦,且畫面雲氣間有水波出現,表明是在水面上出遊,故知該畫應為《下元靈佑圖》。《秘殿珠林三編》著錄曰:

張為邦畫《下元靈佑圖》一卷。(本幅)宣紙本,縱一尺七寸,橫一丈七尺五分,設色畫。款“乾隆十七年九月臣張為邦奉敕恭摹陸晃筆意”。鈐印二,“臣張為邦”、“恭畫”。(卷內鈐高宗純皇帝寶璽)“乾隆禦覽之寶”。〔(鑒藏寶璽)五璽全。

其中“神女仙官前引,星官乘龍車,甲將扈從”的描述及款印與該畫完全吻合,之前被撕毀的是“力士騎龍前驅,中結蜃樓,魚黿百怪涌現波間”的畫面。《秘殿珠林三編》中提到該圖縱一尺七寸,橫一丈七尺五分,即縱56.7釐米,橫583.3釐米。對照該畫的現有尺寸,可知該畫重裱時縱被裁切了2.7釐米,被撕毀的部份橫約279.3釐米。

張為邦,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其父張震是康熙時期的宮廷畫家。據聶崇正先生考證,張為邦在宮廷供職時間的記載最早是在雍正四年(1726),最晚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前後長達35年。張為邦與當時另外幾名宮廷畫家戴正、丁觀鵬、王幼學曾跟隨郎世寧學習西畫技法。張為邦之子張廷彥亦于乾隆九年(1744)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

二、三官信仰

為了弄清楚該畫的內容,有必要先對三官信仰有所了解。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官信仰在中國興起得較早,東漢後期始,張魯創立的五斗米道在巴蜀、漢中一帶盛行,據載,張魯領導的五斗米道推行“三官手書”的請禱之法為人治病,《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曰:

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説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之後,三官信仰在道教中有進一步的發展。不僅三官各有尊號,而且還出現“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説法,如《元始天尊説三官寶號經》就有“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説法。《三官燈儀》對三官之職司、神通有更為形象、細緻的表述,曰:

真都元陽,紫微宮主。自然大聖,賜福天官。統攝天界,役使鬼神。鳴鐘擊皷,乘車駕雲。……中元赦罪,主帝元君。靈真大聖,社稷之神。滋生萬物,長養下民。祛除妖怪,掃蕩邪氛。…… 下元解厄,金闕洞陰。大帝水君,清泠之神。乘雲禦炁,搜捉邪精。驅雷逐電,海晏河清。……

其中明確提到上元天官紫微大帝統攝天界,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掌控地界,下元水官洞陰大帝管理水界。他們均有役使風雲鬼神、祛除妖邪精怪的本領,保證天、地、水三界的祥和安寧。

此外,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即三元日)被認為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日,誕辰日三官會派遣仙官神將到人間校訂罪福。

三、圖像釋讀

張為邦《下元靈佑圖》卷前段被撕毀,現存殘卷最前端為三位身披甲胄、右手持劍的神將。神將之後,為六位男性仙官和四位女仙,分為兩列對應而立,對應的仙官或女仙持物一致。仙官每列三人,皆束髻,戴方形冠,身披道袍,前起依次舉幢、羽蓋、幢。幢、羽蓋都裝飾得很精緻,尤其是羽蓋,頂端插五根孔雀尾羽,猶如羽扇,傘蓋周邊飾孔雀翎毛。女仙每列兩人,皆束髻,戴蓮冠,面容清秀,身著廣袖長袍,綠羽披肩,外搭帔帛,前起依次抱香爐、花瓶。

女仙之後,畫面出現小小的高潮,繪二神將以鎖鏈縛一神龜。神龜頭部似龍首,頂生雙角,尖耳,毛髮剛勁,頭後生出兩道火焰,龜殼上搭一紅墊,四足壯碩。龜背上負一大香爐,香爐足部飾象頭,腹部飾龍紋,頂部蹲一小獅子,香爐後有類似火焰的雲氣紋。神龜兩側各有一仙官,戴七梁進賢冠,著道袍,雙手捧香爐。神龜後有四女官,戴七梁進賢冠,身著朝服,雙手捧笏。水官為水府之主,具有“搜精捉邪”“役使風雲”的神通,龜生活在水中,在道教中通常被視為靈物,上述神將鎖縛神龜的畫面與水官的身份、神通是相符的。

再後繪八女仙,分兩列,皆頭束高髻,身著廣袖長袍,豹皮披肩,腰係皮裙。八女仙之後,為六位男性仙官,均戴七梁進賢冠,著朝服,雙手捧笏。

最後進入全畫的高潮——地官乘龍輦出遊。地官頭戴七梁進賢冠,長鬚髯,面容祥和,身著雲龍紋朝服,盤腿坐輦上,身前倚三足憑幾,憑幾前足飾鷹首。前方拉輦之龍昂首挺胸,氣宇軒昂,龍角後生出兩道火焰紋,龍前方有二著布袍之神將以繩索套龍首上,牽引龍前進。龍身兩側有六神將,其中四身著布袍,或揮鞭或扶輦,兩身著甲胄,皆負劍。龍輦後插二藍、白條相間的旗幟,條間佈滿雲紋。輦兩側羽衛齊整,每列分別有一將持斧鉞,二將舉羽葆,二將擎羽扇,二將握旌旗。龍輦之後另有九將持劍,一將舉幡。圖中表現的神將眾多,畫家注意在面目特徵、神情動態、甲胄樣式、衣袍顏色等上加以區分,以避免視覺上的單調、重復感。

從整體來看,張為邦《下元靈佑圖》表現的是水官洞陰大帝(或扶桑大帝)在眾仙護衛下出遊、降服魚鱉百怪之情形。該題材應與下元日(十月十五日)水官遣眾仙同至人間校戒罪福的説法有關。與天官賜福、地官赦罪不同,水官主要具有解厄的功能。在《三官燈儀》中,突出了其水界之主的身份和搜精捉邪、保海宴河清的職司。三官信仰與三元的結合,使水官具有了下元日到人間校戒禍福的功能。這樣水官的職司就不僅僅是局限在海域,而是擴大到了人間。該圖名《下元靈佑圖》,靈佑可以解釋為威靈護佑,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下旨在關帝“忠義神武大帝”的封號前加“靈佑”二字,以示尊崇。《下元靈佑圖》的名稱至少傳達了兩層意思:第一,水官信仰與下元的節日聯繫了起來;第二,靈佑突出了威靈護佑之意,係由水官檢校禍福的職司發展而來。如此,結合圖像樣式來看,可知《下元靈佑圖》既突出了水官作為水界之主的身份,又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傳達出了校戒禍福、靈佑眾生的理念。

四、原本、臨本與該圖的藝術價值

張為邦《下元靈佑圖》題款中提到係倣陸晃筆意,另據《秘殿珠林三編》,張為邦的《上元錫福圖》《中元普度圖》亦係倣陸晃筆意。據《宣和畫譜》,徽宗禦府藏陸晃畫七十二幅,多為道教、神仙題材,其中包括“《天官圖》一”。

據《秘殿珠林》著錄,宣和禦府收藏的陸晃《天官圖》曾進入乾隆內府,卷後有僧仁濟跋雲:

世代更變之餘,內府書畫,悉散落人間。陸晃真跡,余見極少,所有者,僅《田家圖》,與此《天官圖》耳……

收得陸晃《天官圖》《地官圖》後,乾隆于十四年(1749)、十六年(1751)分別敕張鎬和張為邦、張廷彥父子臨摹,並配《水官圖》,《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乾隆十六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如意館”條下記曰:

二月初七日副催總佛保持來員外郎郎正培庫掌花善押帖一件,內開為十四年十月十七日,旨領李久明來説,太監胡世傑交陸晃畫《上元》《中元》手卷二卷,長一丈八尺,寬一尺七寸,傳旨著張鎬照樣臨稿二卷,再配《下元》稿一卷,人物至大高六、七寸,至小高四、五寸,俱照《上元圖》尺寸畫,欽此。

于十六年正月初九日太監胡世傑傳旨,著張為邦、張廷彥將《上元》《中元》圖稿俱照金昆起的《下元》圖稿收小,畫《三元圖》手卷三卷,臉相俱著丁觀鵬畫,欽此。

值得注意的是,張鎬,張為邦、張廷彥《天官》《地官》二圖係倣自內府藏鑒定為陸晃的真跡,《水圖官》則是根據《天官》《地官》二圖所配。此外上引文獻還提到,乾隆十六年張為邦、張廷彥父子臨摹的《三元圖》較原作尺寸要小,而神祇臉相由當時著名的道釋畫家丁觀鵬畫。

乾隆十七年(1752)九月,亦即張為邦、張廷彥臨收小的《三元圖》後一年,張為邦又奉敕臨《三元圖》,原大,分別名《上元錫福圖》、《中元普度圖》和《下元靈佑圖》,卷尾均署:“幹陵十七年九月臣張為邦奉敕恭摹陸晃筆意”。本文討論的圖像即其中的《下元靈佑圖》,另兩件下落不明。此外,乾隆還敕嚴宏滋臨倣過陸晃圖,《秘殿珠林三編》著錄,卷尾均署:“江南江陰縣監生臣嚴宏滋奉敕恭畫”。從圖像風格上看,張為邦的《下元靈佑圖》繼承了白描底本重視用線的特點,線條簡潔凝練,衣紋用線有風動之感。人物面相注重暈染,高光處留白或用淺色染,低光處以深色如墨色、紅色等暈染,是受到了西洋畫明暗法的影響。因為底本為白描,所以用色系張為邦自創。圖中主要使用了綠、藍、紅、赭等色,不僅顏色種類比較豐富,而且同一種顏色也有多個層次,或深或淺。如綠色是該畫的主要顏色之一,有深綠、碧綠、淺綠等多種色調,在服飾、帔帛、進賢冠、華蓋、羽扇、旌旗等上迴圈出現,相互呼應。因為顏色搭配合理,所以整體上顯得清雅脫俗,很好地體現了眾仙官、女仙的精神氣質。該圖是乾隆朝倣陸晃筆意《下元靈佑圖》眾臨本中唯一的設色本,也是目前所知留存下來的張為邦唯一的道釋畫作品,可見其獨特、珍貴之藝術價值。

(文/王中旭)

下一頁唐代貞觀年間的內府收藏上一頁游離在“青澀與情色”之間的徐華翎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七十五
· “不安分”的姜吉安
· “新工筆”升溫背後的秘密
· 游離在“青澀與情色”之間的徐華翎
· 略論張為邦《下元靈佑圖》卷
· 唐代貞觀年間的內府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