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明末清初徽州的書畫市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1 16:47:07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二、交易方式與書畫的作偽

徽州的書畫市場有一定的規模,吳其貞在《書畫記》中提起家鄉龍宮寺古玩交易場所時説:“余鄉八九月,四方古玩皆集售于龍宮寺中。”據吳氏觀察,龍宮古剎位於村口,每當“秋月百物萃集,為交易勝地,將頹,輸金萬餘錠新之”。

其時徽州書畫市場的交易方式已是十分多樣化。吳其貞購買書畫作品,有的是在道院成交的,説明佛寺道觀起著中間商的作用。如“住元振兄山中,乃一孤僻高僧也。手中藏有貫休《長眉長者圖》絹畫一幅,氣色尚佳,相貌慈善,筆法沉著古雅,絕無時俗氣。”吳其貞原本想買下,已談好價格,但臨時有急事,故未能成交。當然,獲得書畫的方式多種多樣,當然也有別人贈送而來的,如上文中提到的吳其貞就贈予陶元祐畫就是一例。

除了以上交易方式之外,徽州各地均已形成固定的藝術品交易集散地,如吳其貞曾于“邑中市上”得“梅道人《竹梢圖》”等作品。可知這是一個有專門賣書畫的市場,而這類似于店舖的市場早在南宋時期就已出現。

既然明末書畫的交換如此方便迅暢,那麼也不一定僅限金錢交易。其實這時期還有以物換物,報以禮物人情,或留畫家在家中款待代替金錢的方式來獲得藝術品。如董其昌有次想以黃公望的山水畫與汪珂玉換沈周的《陽岡圖》,只是汪珂玉不願意:“時董太史欲以子久山水相易而未果。”但也看出以這種方式交換藏品已屬普遍。此外,以人情交換的。在萬曆四十年三月一日,李日華“為海鹽鄭茂才圖四扇”,作為不久前對他“以朱西方村詩集見餉”的回禮。

然而,明末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書畫交易日趨繁榮,出現了“太史之字與畫,毋論真贗,即其廝養贗為者,人爭重值購之”的景象。不少文人也參與書畫作偽,從中牟利。尤其是蘇州地區的作偽甚是嚴重,波及到江南各個地區。徽州自然也深受影響。據沈德符觀察:“骨董自來多贗,而吳中尤甚,文人皆藉以糊口。近日前輩,修潔莫如張伯起,然亦不免身此中生活。至王伯谷則以此作計然策矣。”

正是這種環境下,作偽謀生的人就忽然增多。尤其在書畫市場發達的徽州地區甚是嚴重。如徽州溪南吳龍,其“聰明多技藝,多出自己意,未嘗學於人。若臨界摹宣德爐、接補漢玉顏色、制琢靈壁假山石、修補青綠銅器,一一皆瞞過有見識者,此為溪南神手”。很明顯,這種專門人才是在藝術市場發展到一定的成熟地步後應運而生的,所謂“瞞過有見識者”,正是已經具備了作偽的先決條件。

書畫作假的發達,使得方法也花樣百齣。不僅有割裂分裝、添加名款、殘缺補全,亦有臨摹充真等等方法,可謂無計不施,令買者防不勝防。

三、徽州與周邊市場的互動

徽州的地理位置優越,離江南地區的余杭、蘇州和嘉興都很近。隨著明末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徽州的書畫市場與周邊地區的聯繫日益緊密,兩地之間的往來逐漸頻繁。

其時書畫交易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當地的徽州人時常與外地的書畫藏家互通有無,再帶回到家鄉本地交易,極大地促進了市場的流通。如徽人詹景鳳(1520一1602)就是一位長期往來于江南的徽州鑒藏家。在其書畫著錄《東圖玄覽編》中記載了許多徽州鑒藏家的書畫藏品,以及他與江南鑒藏家藻鑒書畫的事跡,詹景鳳對各地的審美趣味有一定的了解。他認為當時徽州的收藏趣味多繼蘇州之後,徽州的鑒藏家受到蘇州書畫鑒藏趣味的影響,緊隨其後。

徽州繁榮的書畫市場及豐富的藏品,吸引了大批外地知名的畫家、收藏家過來遊玩作畫及購藏,使徽州的書畫得以迅速流通。史載沈周、董其昌、陳繼儒等都曾經到過徽州,並在徽州留下不少畫作。其中董其昌多次來徽州,他在交遊購畫的同時,亦留下了許多畫作。許承堯《歙縣閒譚》載:“董其昌為諸生時,遊新安。江村江一鶴迎館于家,克其子必名。居年余去。所遺書畫真跡最多。”董其昌與上文中提到的吳廷交好,他來西溪南時一般都居住在吳廷的“余清齋”,此齋的匾額也是董其昌親手所寫。同時,著名文人收藏家錢謙益也曾來此地購買書畫作品。錢謙益曾從叢睦坊購置了一定數量的宋元人書畫作品。徽州發達的藝術市場,使蘇州人的古董商人也會慕名來到徽州收購藝術品。如上文中的鄭廷奇是一位長期從事古玩買賣的蘇州商人。

除了這些知名的收藏家來徽州購買書畫,一些當地的書畫仲介者也會把徽州的藝術品帶到江南各地去賣。出現了專門從事藝術品交易的中間商人,即“牙人”。他們時常往來于徽州和江南之間,出入嗜好藝術收藏的富商及文人之宅,成為當時藝術品交易的經紀人。有了這些書畫交易人,使徽州與周邊地區的書畫交易變得異常順暢,書畫市場日臻完善。徽州書畫大都流向蘇州、杭州和揚州等地。

然而,明清易代,戰亂不斷,使社會經濟嚴重受創,康熙《徽州府志》明確記載了此時的社會變遷:“明末徽最富厚,遭兵火之餘,漸逐蕭條,今乃不及前之十一矣。”戰亂後的徽州,書畫交易蕭索起來,藏家不少家道衰敗,收藏品也隨之大量流失遺散,或遭破壞,或流往經濟發達的其他地區。對此,吳其貞有切身的感受。1639年(己卯)四月初三至四月十四,吳其貞在溪南吳氏家族觀畫時感慨道,昔日徽州藝術市場的繁盛已了無蹤影,諸多“海內名器,至今皆漸次散去,計其得失不滿百年。可見物有聚散,理所必然”。20多年後的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吳其貞再至溪南,觸景生情,不禁感慨:“憶余昔到溪南觀古玩,如登山陰道,應接不暇;今來兩日,搜尋得見四畫,人事可知。”

明末清初徽州書畫市場的運作方式以及興衰的原因,為當今藝術市場積累重要的經驗和啟示作用。

(作者繫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專業藝術市場方向碩士研究生)

 

1  2  


下一頁年輕藝術家的“北漂”夢上一頁國香飄醉春三月 美酒醇享迎故人——訪中國名酒收藏家國建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六十二
· 不捨忘懷關紫蘭
· 國香飄醉春三月 美酒醇享迎故人——訪中國名酒收藏家國建立
· 明末清初徽州的書畫市場
· 年輕藝術家的“北漂”夢
· 佣金上調,香港拍賣現遊戲新規則
· 藝術家的生意經
· “看不懂”的展覽是誰之過
· 文交所:生存、突圍、重組
· 韓係畫廊退市引風潮
· 書法進課堂:幾家歡喜幾家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