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畢武英 文/李晶 在拍賣市場陷入低迷時,一貫聚焦于藏家大鱷、天價拍品的拍賣市場開始將目光轉向普通藏家。拍賣公司紛紛踏上去往全國各地徵集藏品的旅程,但這個“遍地撒網”的舉措似乎並沒有“撈到大魚”。 600億元,是去年北京海關實現稅收入庫的數字,它創造了北京海關歷史上的最高紀錄;600億元,也是去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全年成交額,但這個數字同比去年下滑近40%。與往年佔盡媒體頭條版面的“天價”相比,2012的“天價拍品”已不多見。對此,拍賣公司紛紛叫苦:“市場上徵集困難、精品難尋。”而另一方面,很多收藏愛好者卻面對手中無法送拍的藏品哀怨連連。“拍賣行徵集難,收藏者送拍難”這個奇怪的悖論卻成為今天拍賣市場司空見慣的場景。 你的藏品為什麼送不進拍賣行 “拍賣公司啊,只收圈內人的東西。咱不認識人,沒關係,東西根本送不進去。”來自陜西的老侯如此對記者解釋。老侯進入收藏領域已經有十餘年了,自稱手裏有不少寶貝,涉及的門類有書畫、瓷器、錢幣等,非常豐富。但近幾年老侯卻很不高興。“我這些年被拍賣公司忽悠得可慘了,他們説我的東西能拍出幾千萬,讓我交一點圖錄費就能上拍。可我交了幾次之後,結果卻是流拍!錢白交了!”在一趟趟地交錢又取回拍品之後,老侯覺得拍賣公司就是個“大忽悠”,表示此後再也不送拍了。 業內人士都知道,正規的拍賣公司成交前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高估價、圖錄費”只是一些不入流的公司打著“拍賣”的招牌圈錢而已。為此記者詢問老侯,為何不將拍品送往保利、榮寶齋等正規拍賣公司呢?老侯解釋説,自己並不了解拍賣公司的優劣,看見有人“識貨”就相信了。 老侯的經歷絕非個案。一位來自山西的趙剛(化名)就向記者講述了他的艱辛送拍路。“我收藏的時間不長,但是專門收藏瓷器。基本上每個週末都去潘家園古玩市場‘淘寶’,我的想法就是在古玩市場淘貨,去拍賣市場賣出,這中間肯定有不少差價。但真正做了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兒。”趙剛説,他也知道有很多不法的拍賣公司利用圖錄費等騙錢,所以他把藏品送到了國內知名的幾家拍賣行,想貨比三家,看看哪家給的估價高。但意外的是,他的藏品無一例外地遭到了這些拍賣公司的拒絕。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後在“知情人”的透露下,才知道,拍賣公司收取拍品最重要的是人脈,沒有人脈,東西根本送不進去。記者疑惑地問:“東西拍出高價後拍賣公司的佣金是很客觀的,拍賣公司為何有錢不賺呢?”趙剛連連擺手:“這是他們圈子的規則……” 在採訪即將結束時,趙剛突然問起記者:“你認識電視臺的人嗎?”緊接著他解釋:“就是那種鑒寶節目。我想把東西拿去,賣個好價錢。”記者恍然大悟,對他解釋:“這類節目只是虛擬成交,不代表藏品一定會賣出。”隨後記者委婉地提醒他,“如果所有拍賣行都不收您的藏品,那藏品會不會有不適合上拍的原因?”對此,趙剛斬釘截鐵地説他的藏品絕對是珍品,甚至有一些是了不起的“國寶”。在記者離開之際,他還再三對記者叮囑,回去一定要幫他問問能否上電視。“那上面是直接見錢的,只要成交了,到時候中間人需要多少提成,我肯定會給的,當然啦,也包括你那一份。” 這種“對潛規則了然于胸”的態度令記者十分詫異。難道拍賣市場真有所謂的“圈子文化”,而將那些普通收藏者拒之門外? “那些收藏愛好者送來的拍品贗品率幾乎高達百分之百,實在不靠譜。”在記者的採訪過程中,幾位拍賣公司的負責人異常默契地表示。甚至還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説,“之前拍賣公司去外地徵集拍品,有人就説了,徵集就不要想了,頂多算旅遊一圈,造造聲勢。那些普通收藏者手裏能有啥好東西啊。” 收藏愛好者相信,民間自有大量的國寶,只要眼力好,就能收藏到大量的國寶。拍賣行業的人認為,這些藏家是把贗品當國寶,實在好笑。在記者的採訪過程中,這種對立的態度十分明顯。收藏愛好者對拍賣公司“不信任”甚至“怨恨”,而拍賣公司對此種藏家一般是嗤之以鼻。 “因為不認識人,而導致藏品送不進拍賣公司的情況基本不存在。”上海知名收藏家顏明説,“現在是賣方市場,好東西少,拍賣公司有時候為了能徵集到拍品,零佣金都願意接受。”對於收藏者送拍難的理由,顏明認為,這一定是拍品有問題,拍賣公司為了避免流拍造成的損失,所以拒絕。“前期的宣傳、場地等都是很大一筆費用,如果知道拍品流拍的概率很高,拍賣公司肯定不會收。一些‘國寶幫’和拿著地攤貨卻自以為是的收藏者,因為東西送不進拍賣公司而遷怒于拍賣公司,我認為這是無理取鬧。” “除了送拍的東西是贗品之外,一些不適合上拍的東西也會遭到拍賣公司的拒絕。”北京某拍賣公司的負責人説,“有些藏家的東西雖然是真的,但是不夠我們拍賣公司的上拍標準。比如清代普通的民窯器,這種屬於比較常見的普通藏品,不適宜上拍。除此之外,還有些藏家興致勃勃地拿來‘出土文物’, 弄得我們苦笑不得。這東西不管是真是假都無法上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