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香港藝術市場2013的“風向標”之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1 10:01:49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文/比冷

編者按:近幾年,香港藝術品市場以驚人的發展速度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並以其優惠的包容政策吸引了大量外來藝術機構進入。在其強大的整合背景下舉辦的相關藝術活動也往往給人以“風向標”的印象。其中,每年率先舉槌的拍賣會就常常會影響內地拍賣會的估價與成交。2012年,中國20世紀藝術市場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經歷了市場的冰火兩重天。在此背景下,香港藝術市場這個“風向標”就顯得尤其重要。但是眾多駐港拍賣行都各有特色,誰才最具備市場“風向標”的競爭力呢?

香港藝術品交易中心引拍行競爭

香港獨特的歷史環境造就了當地人對文化藝術的情有獨鍾,奠定了香港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基石。這種收藏的自覺也吸引了大量相關藝術機構和藝術類活動的進入。吸引外來機構的另外一個“妙招”則是香港地區相關的優惠政策。香港不僅擁有藝術品進出口“零關稅”政策,註冊公司也只需付利得稅,即凈收入的16.5%的稅率。另外,香港150多年未間斷的營商環境養成香港極高的營商效率。一流的運輸設備和環境、覆蓋面大且流暢的通訊設備、健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廣泛的中英文運作、豐富的投資群體、開放性的文化價值觀等,都是香港這個現代化的貿易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

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崛起,香港作為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交易中心,再次迎來了大批拍賣行的進入,引發了拍賣行新一輪的競爭。

2012年秋,香港蘇富比秋拍“當代亞洲藝術”拍賣夜場中153件拍品只拍出111件,僅收穫1.17億港元,近年屹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不倒的張曉剛的代表作也遭遇流標,多件拍品以底價成交,但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專場卻以前所未有的好成績爆發。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失利現象也同時存在於內地的中國現當代藝術拍賣會中。除了被稱之為“中國式”當代藝術的作品,連傳統寫實類作品市場也一併遭遇調整。

中國藝術市場在2012年受到很大程度的調整,中國現當代藝術版塊市場受到影響也屬必然,但是這一切市場動態不是突然發生的。中國現當代藝術市場自身調整的願望早就在市場中突顯出來,拍賣行也一直在對這個版塊的推薦進行調整。中國嘉德“當代水墨”的推出,香港蘇富比對年輕藝術家的推薦和對二線抽象藝術家代表作的推薦等,都表現出市場需要“新的東西和方向”,有專家坦言“或許,新一輪的中國現當代藝術市場調整大潮將至。”想要在這種特殊背景下分一杯羹,必然需要差異化競爭。但是市場頂端的藝術品也是各家拍行踴躍爭奪的目標,誰能將兩者結合得更完備?誰最具備市場“風向標”的競爭力?對於整個香港現當代藝術市場而言,單純地把各家拍賣行的優勢羅列出來,顯然不能真正分析香港這塊版圖的競爭特點。其實,除了個個都想爭第一外,每家拍行都有自己明確的第一對手。


佳士得VS蘇富比

上世紀70年代,國際拍賣行蘇富比進駐香港並舉行了首次以傳統瓷器為主的亞洲藝術品拍賣會。當時正處香港藝術品市場萌芽期,這場拍賣會不僅帶來了新的交易模式,同時也翻開了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新篇章。80年代,佳士得也落戶香港並舉行拍賣會,兩家國際拍賣巨頭的參與給香港藝術市場帶來了全新的發展生機。爾後,香港地區藝術市場發展突飛猛進,近年,已經取得了能夠與倫敦、紐約等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平起平坐的地位。換句話説,香港藝術市場今天的地位和蘇富比與佳士得的進入有著直接關係。

1995年,香港蘇富比首次舉辦了中國油畫拍賣,但是這個版塊“空缺”了很多年,直到2004年才重新開設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專場。不過,蘇富比卻很好地抓住了中國當代藝術版塊的特點,主推20世紀藝術及當代藝術市場成熟藝術家的代表作。在之後的幾年中,多位藝術家的世界拍賣紀錄都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中被刷新。蘇富比每年都開啟春秋大拍的第一槌,往往需要承擔不少市場調整期的壓力,但是也常常見證中國現當代藝術市場的輝煌。至今,拍出了不少讓人銘記於心的專場拍賣會。佳士得從2000年開始推出中國當代藝術版塊,雖然晚于蘇富比,但是一直未間斷過。且在開始做當代和中國二十世紀藝術的時候,在定位上就有很高的標準,希望依照國際的標準來選擇藝術品。而之後,佳士得的這一理念也確實給西方拍賣行拍賣中國藝術家作品帶去了標準。

蘇富比和佳士得的主要關注點都在亞洲20世紀藝術及當代藝術上,也幾乎同期加強了對東南亞當代藝術版塊的推薦。無論從版塊的定位還是作品徵集的能力等方面,兩家拍賣行具有驚人的相似,區別往往存在於某幾件拍品中,但這幾件拍品恰恰是最能吸引藏家和大眾眼球的焦點。所以,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競爭也主要徘徊在幾件“焦點拍品”中。在2012年秋拍中,蘇富比和佳士得同時表現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失利和中國20世紀藝術市場的火爆。可是,為什麼大家卻認為蘇富比略輸佳士得一籌?有兩件焦點拍品恰恰最能夠説明問題,一件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拍賣夜場中張曉剛代表作的流拍,另一件是佳士得“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專場中拔得頭籌的朱德群作品。今年春拍中誰將“取勝”?待從焦點拍品中一見分曉吧。

香港保利VS香港嘉德

2012年秋,中國嘉德率先南下,開設香港辦事處並舉辦其首屆藝術品拍賣會。首次拍賣會以近現代書畫和明清傢具為主,並沒有開設中國現當代藝術業務。而隨後進入香港市場的北京保利,延續了北京保利“大而全”的作風,在首次拍賣會中就帶來了四大版塊的藝術品:近現代書畫、中國現當代藝術、古董珍玩、珠寶。

北京保利自2006年成立後,便一直不間斷地推出中國現當代藝術相關專場。每次春秋拍中國現當代藝術專場的作品數量也遠遠超過其他拍賣行,形成了北京保利獨有的“大而全”的拍賣策略。專場囊括各類作品,從20世紀早期藝術家作品到年輕藝術家作品都會呈現在拍賣會中。其中,又以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和經典藝術品作為重點,而較少涉及20世紀早期藝術家作品。從1995年至今一直開設中國油畫專場的中國嘉德,雖然和保利一樣專場涵蓋各時期各種類型作品,但卻更強調對經典藝術品的推薦。對年輕藝術家的推薦多以市場較穩定的學院派繪畫為主。兩家拍賣行略有不同的策略分別代表了內地中國現當代拍賣市場的兩種聲音,雖然互相競爭卻也在各自的特色上各佔優勢。

但是,這種情況是否會複製到他們的香港辦事處?趙旭曾在香港保利首屆拍賣會的新聞發佈會時表示:“保利香港進入香港之後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在中國現當代藝術版塊向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取經。”無疑,香港市場極具市場潛力的中國現當代藝術才是保利香港這盤棋的主要棋子。而現任保利香港的執行董事張益修原來曾是香港佳士得20世紀藝術及當代藝術部的專家,想必這個任命也明確預示了保利香港的發展方向。在已經結束的首拍中,保利香港緊抓藏家心理,專場中重點推薦在香港具有廣泛收藏群體的趙無極、朱德群等藝術家的作品,最終,成功打入香港市場。

香港嘉德對今年春拍中的中國現當代藝術專場的設置則更為明確。一向做事穩重的中國嘉德其實早在幾年前就有進入香港的打算,但直到2012年才真正在香港開始設立辦事處,第一場拍賣也只帶來了近現代書畫和傢具兩類嘉德的優勢版塊。也直到嘉德北京區2012年秋拍預展時才透露,將在2013年嘉德成立20週年之際,將油畫專場也帶到香港,據透露,抽象藝術將作為這次油畫專場的主題。抽象藝術對於2012年中國現當代藝術市場來説並不陌生,創下2012年中國現當代藝術市場之最的幾位藝術家如趙無極、朱德群等藝術家的作品均為抽象繪畫作品。另外,香港蘇富比也在中國當代藝術專場中設置了一個抽象藝術單元,專推目前中國二線抽象繪畫藝術家作品。

其實,嘉德和保利有著類似的策略,在佈置首次專場拍賣時都以迎合當地買家為主。不同的是,保利具有較熟悉香港地區業務的人力資源,嘉德的定位則更貼近香港市場需求。

本土拍行VS外來拍行

作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香港市場具備更強的包容性。它龐大的市場增長潛力吸引了眾多拍賣行來港舉辦拍賣會,現當代藝術市場作為香港市場極具潛力的版塊,更是受到拍賣行的熱愛。近年來,首爾拍賣、日本伊斯特、邦漢斯拍賣、羅弗奧紛紛試水香港,但多數推薦各自地區藝術品,而香港本土拍賣行也偏重於推薦香港本地藏家喜好的藝術品。由於作品件數較少,外加各自差異化發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競爭。但值得一提的是,天成國際拍賣作為新起之秀,這兩年的關注重點一直是中國現當代藝術。不過和蘇富比、佳士得以及香港保利、香港嘉德,還有大多數拍賣行的定位有所區別:天成國際對作品的選擇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具備“人文氣質”。類似的概念近兩年也斷斷續續被許多人提起,認為市場需要對這類作品提起重視,而天成國際,恰恰就充當了這個角色。

下一頁中國當代藝術的“第一”藏家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六十一
· 香港藝術市場2013的“風向標”之爭
· 中國當代藝術的“第一”藏家
· 別讓維權成為藝術家的新工作
· 2013年藝術市場,你怎麼看?
· 趙春安與青銅鏡的不解之緣
· 韋力教你如何收藏古籍善本
· 思考漢字與書法命運的人—— 歐陽中石
· 浪漫主義的藝術戰士:美麗道國際藝術機構董事長沈桂林
· 董其昌的書畫鑒藏管窺(下)
· 中産階層怎樣進入藝術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