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新繪畫如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4 15:04:45 | 出版社: 《世界藝術》雜誌

 

沈:你和繪畫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你為什麼用繪畫來創作?你有可能放棄繪畫嗎?為什麼?

楊:今天的“繪畫”已非昨日繪畫概念能涵蓋。它既不是架上藝術的概念也不是平面藝術所能定位的形態。原因在,我們經驗已知與未知世界的觀看方式和視點角度變了。我們習慣於過去那種由心相而外形于象(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觀念,正遭諸如網際網路和電子虛擬現實(亦即二手現實)的“媒介化文化”挑戰,這種虛擬造像的文化現實已深刻改變了我們知識世界的途徑和經驗方式,“媒介文化”所開拓出的異度空間觀和時間觀正構造著我們日常生活經驗和意識形態,塑造了我們關於自己和他者的社會觀念,並且在不斷地生成和發展與此相匹配的高新技術,社會模型和人際交往的界面正因此而産生出普遍的非個人化的受眾關係。因此,將“繪畫”定位於平面的觀念,恐怕不會促進它反而會束縛它的發展。大地繪畫和裝置繪畫等有反博物館化、反商業化的新繪畫正興起於世界各地。所以説今天繪畫的現實困境肯定不再是些老生常談的技術技巧性問題,也不再是繪畫的過往準則因循與否的討論,而是繪畫者于個人意義和發現與確證的新的可行性,是個體事關生命真實以悖論“二手現實”的發問式繪畫藝術。故此,在科學技術時代的今天,我選擇繪畫(塗抹),是基於“塗抹”的天性。是基於我個人在眼花繚亂的技術主義浪潮裏可能解惑避難的本能願望。當然,此類源於個體的生理欲求是很難解釋為什麼選擇畫畫的理由的,我只是這樣去要求自己的塗抹在視覺上已聚焦為一種意義存在,它雖無法解決實用性困擾,卻能釋放人在新的文化環境裏的精神索求。當我們日常所見所感知的內容並不意味著我們必然知道是什麼時,我們的所見已不再可信時,“繪畫”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可以並且能夠生成多種關係,其同一能指可以對應多個不同的所指,同一所指也可以擁有多個不同的能指。即為一種跨領域、跨媒介的方式。

“塗抹”的意義被重新發現和確認,不僅因為中外先民幾乎無一例外地不拘形式不擇手段地在空間(岩壁、洞窟、房屋)和時間(延續與覆蓋)上有著重大的歷史性啟發,還因為“塗抹”性繪畫正是面對科學技術時代的“媒介化文化”的表徵方法。如果“繪畫”一如3D電影技術發展的前景一樣,因為視覺的“時間序列”的假設與追問成為現實,它所産生出的“流動影像”,“電影的空間存在”這种先從技術上解決的載體形態就將徹底改變平面影像的生存方式,這樣的革命性啟發已然展現在我們面前。因此,可見一方面新繪畫的出現,正在引領藝術創作走向更寬的思想界面,一方面新繪畫也將因為經驗性“塗抹”而釋放出它在互動空間裏更新視覺文化的魅力。基於以上認識,我所秉持的繪畫觀將不會局限于“平面性”和“架上”這類限定條件上,我會根據創作主題的傾向進入三維空間,選擇不是“材料店”專供的工具和顏料,我會追求釋放想像自由的方式來表達。

因此,我不會放棄繪畫。

 ……

1  2  3  4  


下一頁蚌病成珠——王川水墨藝術解讀上一頁圖與詞:馬格利特以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2013年一二合訂本
· 圖與詞:馬格利特以來
· 新繪畫如是
· 蚌病成珠——王川水墨藝術解讀
· 精靈朱新建
· 《未曾呈現的聲音》亮相軍械庫——2013 年第55 屆威尼斯雙年展
· 讓觀眾了解真實的中國——專訪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策展人王林
· 文化香奈兒——《一幅布景與五幕傳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