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蚌病成珠——王川水墨藝術解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4 14:35:08 | 出版社: 《世界藝術》雜誌

無題84|紙本設墨|69×69cm|1984

王川曾經是中國的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參與者,他的《再見吧!小路》和《墨·點》,都體現了當時的年輕一代中國藝術家的美學追求,即“傷痕藝術”和“存在主義藝術”1。然而,從一九八零年油彩作品《再見吧!小路》到一九九零年裝置行為《墨·點》的蛻變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王川藝術的一個潛在的精神特質,即不明原因的“兩極分化”,他從具象突然跳躍到抽象,從對情感的描繪直接飛躍到對概念的呈示。

和大多數抽象藝術家不同,王川不是通過對自然物象的“變形”或“抽離”的方式慢慢地進入到抽象畫的領域。他直接從觀念入手,從幾何化的純形式入手。他早期的抽象畫,基本上屬於冷抽象,是他抑鬱心理的一種展示。在“八九後”的那個非常時期,他相信自己獲得了一種啟示,獲得了宗教(無論是基督教學還是佛教)的經驗,這种經驗邏輯有序,無法用具體的形象來展示。他相信只有幾何的形式才能對應自己的經驗。他選擇了油彩。油彩的製作感顯然比水墨畫的那種隨意性和偶發性更容易與理性和秩序感相比附,他試圖壓制和清理自己的那種浪漫的情緒。然而,和以蒙德里安為代表的冷抽象不同,在王川的作品中,時時會顯露出一些抒情的色彩,一些騷動不安的筆觸。事與願違。王川這一時期的作品中體現的並不是冷抽象繪畫的那種寧靜的思緒,而是一種抑鬱的情緒。狂躁的情緒潛伏在意識深處。

A1|紙本設色|89×96cm|2000

沒過多久,他的這種被壓抑的狂躁情緒開始以水墨畫的形式釋放出來。上世紀九十後代後期,王川繪畫中的表現性因素陡然增長,扭曲而又緊張的線條,奔逸的墨塊,動蕩的構圖,畫面中的一切元素都向著神經質的方向發展。放肆的筆鋒中裹帶焦慮不安,抑鬱雖然被擠到了邊緣,卻又頑強地向畫面的中心襲來,狂躁與抑鬱在這裡盈虛消長,互為表裏,互相生發。於是,王川尋找到了自己的藝術精神,即:神秘的矛盾性,或者説是雙相情感障礙。

1  2  3  


下一頁精靈朱新建上一頁新繪畫如是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2013年一二合訂本
· 圖與詞:馬格利特以來
· 新繪畫如是
· 蚌病成珠——王川水墨藝術解讀
· 精靈朱新建
· 《未曾呈現的聲音》亮相軍械庫——2013 年第55 屆威尼斯雙年展
· 讓觀眾了解真實的中國——專訪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策展人王林
· 文化香奈兒——《一幅布景與五幕傳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