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圖與詞:馬格利特以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14 15:22:43 | 出版社: 《世界藝術》雜誌

馬格利特|微笑|布上油畫|65×80cm1951|布魯塞爾私人收藏

由比利時瓦隆-布魯塞爾大區聯盟國際關係總署、比利時駐華使館瓦隆-布魯塞爾代表團、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圖與詞》展覽關注現當代藝術史上的一個獨特命題,即繪畫/造型藝術與書寫/文學語言之間的關聯。此次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中,共95件(套),其中81件(套)主要源自比利時法語地區的作品, 另有14件(套)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創作語境迥異的作品在呼應、觀照之間,不求窮盡藝術史對“詞圖關係”探索的全部方向,但求獲得一個寬廣且紮實的視角。

馬格利特|本義|布上油畫|54×73cm1929|安特衛普私人收藏

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上,對“圖與詞”命題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格利特在1929年12月刊的《超現實主義革命》上發表的《詞與圖》超現實主義氛圍的歐洲,對詞圖關係的多種思考。馬格利特將語詞引入畫面,質疑事物的指代與事物本身的關聯。其1929年的名作《圖的背叛》——畫面煙斗下方寫著“這不是一個煙斗”——利用畫面與文字各自所指的矛盾,指出“物與其再現之間,鮮有聯繫”,以現實主義手法描繪的圖像,毫無具體現實性可言。這無疑也呼應著藝術家更深層的自問,即在學院繪畫之後,“畫什麼?為什麼畫?”

此次來展的作品中,《本義》(1929)、《圖的背叛》(1935,以及同系列中先後若干變體版本)、《微笑》(1951)等油畫與素描手稿,創作時間前後跨越幾十年,充分展現出馬格利特在創作生涯的不同階段對“圖與詞”命題不倦怠的追問。展覽希望通過原作與文獻的多媒體展示,引導觀眾走出對“馬格利特——超現實主義大師”的標簽式單薄認知,為接近這位西方現代藝術史上重要的思考者、實踐者提供一個新鮮的視角。

馬格利特|談話的藝術(III)(複製)布上油畫|50×65 cm|1950比利時法語區收藏

以馬格利特為原點,展覽進一步關注其後幾代藝術家對“圖與詞”命題的延伸探索。在詩/觀念的方向上,布羅塔爾斯堪稱馬格利特的精神傳人。他一方面繼承了馬格利特對詩歌寫作中語詞的造型意義的關注(《一擲色子永遠無法消除偶然性》),同時將提問拓展到詩歌與理論、藝術實踐與藝術批評、藝術與金錢及博物館權力等問題,對後代藝術家托林克斯、比斯穆特、古斯等人産生了直接、深刻的影響。

勒奈普|畫折煙斗|布上油畫、丙烯、粉筆(3x) 64 ×47 cm|2009|藝術家收藏

馬格利特之後,另有不少藝術家從文學/書寫的維度切入“圖與詞”的命題,尤以“哥布阿”團體(CoBrA)的創始人之一多特勒蒙為代表。多特勒蒙始於1960年代的“語圖”創作(可流傳的“紙本墨筆語圖”,以及北歐旅行轉机瞬即逝的“雪地語圖”),強調即興動勢與書寫表達的實驗性,探索語義與書寫形態之間的關係。更新近的科里昂、皮耶拉、勒孔特等當代藝術家進一步突破媒材局限,以視頻、裝置、聲音等多元手法,將“圖與詞”的命題帶入更貼近當下時代的思辨之中。更有意思的是,此次展覽還邀請了具有代表性的14位中國藝術家參加展覽,他們的有關“圖”與“詞”的藝術創作與比利時藝術之間形成了跨域歷史的對話,其中不乏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在中國被稱之為“影像之父”的張培力和作為“中國當代最純粹的觀念藝術家”的周鐵海的代表作,也包括了如王冬齡、張浩在傳統書法領域有突出成就書法藝術家的藝術創作。

本展覽在“2012歐盟—中國文化對話年”框架下展開,是中國與比利時瓦隆-布魯塞爾大區聯盟文化交流協議的重點藝術項目。

 

下一頁新繪畫如是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2013年一二合訂本
· 圖與詞:馬格利特以來
· 新繪畫如是
· 蚌病成珠——王川水墨藝術解讀
· 精靈朱新建
· 《未曾呈現的聲音》亮相軍械庫——2013 年第55 屆威尼斯雙年展
· 讓觀眾了解真實的中國——專訪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策展人王林
· 文化香奈兒——《一幅布景與五幕傳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