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于凡:置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15 13:35:21 | 出版社: 《藝術生活快報》雜誌

上海女孩

記者:我們看到您的作品有幾種不同的材質,包括鑄銅、玻璃鋼,那麼您覺得材料在作品的表現上起什麼作用呢?

于:在材料上我的手法還是挺一致的,早期是翻玻璃鋼,近些年一般都是鑄銅。在09年的時候發現汽車噴漆很有當代的感覺,就想到了用汽車噴漆來做馬,後來的幾年一直在嘗試噴漆著色都有什麼可能性。到了這兩年,我基本上去掉了這種時尚感、平面化,反而做得有點像陶瓷了。像最近這件《包裹的馬》,對我以前來説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在做完以後給它包上塑膠布,為了保濕,但是忽然發現包了塑膠布之後,我構思的形象還在裏面,而且還出現了一種情緒,不可控的東西,不是説我的手可以做出來的,這是一個大突破。然後我就蘸了樹脂直接帶著塑膠布把它翻模鑄銅,出來的東西我到現在還會經常盯著它看,因為它有一部分不是我做出來的,不是我腦子想出來的。

作品

 記者:很多人從您作品的形式上會聯想到賈科梅蒂,而他在闡釋他的作品時説是“一種超自然的孤獨”存在,您對雕塑的理解是説“本質是憂傷的”。那麼雕塑作為一種相對來説更為立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承載藝術家的情感方面與其他藝術種類有什麼不同?

于:賈科梅蒂其實不是在表達自己的孤獨,他不是為了審美而做、不是為了雕塑形式而做。他的素描也是這樣的,他受胡塞爾的現象學影響,一直在找表像後面的真實,只是用線條或者雕塑建構起來的,對他來説雕塑就是在做一個課題、一個剖析,他一直減,看能減到什麼程度。他做作品不是為了什麼形式的好看或者説呈現孤獨,這個他都沒想過。在國外很多大師都有這個問題,他不是為了作品而做作品。所以那個孤獨是附加的,不是他要的。對我來説也是這樣,不是為了呈現孤獨,這沒什麼好説的,所有人都孤獨。我説雕塑本質上是憂傷的,是説它的起源就是墓葬,特別是中國雕塑,所有雕塑都在墓裏面。雕塑本質上就是帶有紀念性、帶有悲傷氣氛的。再一個問題就是説我的作品為什麼是拉長的。從審美上我挺喜歡中國魏晉時期的作品,魏晉的作品比較修長,比較簡單。不是説我刻意追求什麼風格,我就是看著這麼長才舒服。我知道真馬有多長的腿,我要做的不是真馬,不用管這套。我的後盾就是中國的雕塑,是“造”,這樣做起來才有意思。

作品

記者:所以,您更多的不是再現而是再造?

于:對,這個造呢,不是形式上的。西方用透視,我們是散點,這個都是表面,主要的是最終要的東西,是作品周圍的事情,或者説是天上的事情,我覺得是這樣一種審美,不是形式上。如果只是像西方一樣為了作品本身的形式,肯定很難,我覺得無路可走,因為形式只是個形式。

1  2  3  


下一頁謝東:賦形瞬間之美上一頁採訪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先生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生活快報》123期
· 于凡:置上
· 謝東:賦形瞬間之美
· 讖語舞者——解讀霍守義的雕塑藝術
· 建築“時裝”化時代
· “寒冬”中的應對盤點嘉德、保利、匡時2012 年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