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學院派眼中的當代陶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25 14:31:21 | 出版社: 《當代藝術》雜誌

撰文:陳鴻銘

《china in China》 尺寸可變 陶瓷 2012年

 作者:于丙坤、王乾坤、王家諾、王雯、劉士才、宋恒子、陳珍珍、祁吉、徐英、黃茹 指導教師:陸斌 (南京藝術學院)

大部分從學院裏出來的與陶瓷相關的藝術家,因其專業的學科背景使他們對於當代陶瓷和當代藝術之間的區別,有著很自我的堅持。一直認為“陶瓷藝術”最本質的是藝術而不是陶瓷,而藝術的來源是生活體驗。他們的創作是圍繞著陶瓷材料特性展開思考的,它的堅硬易碎和尖銳鋒利等等,或者可以呈現的多種石化的形態。在學院期間接受的關於陶瓷材料與觀念表現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把握材料特質,純化語言品格和意味,拓展陶瓷藝術在材料運用上的可能性,這或許是學院裏潛移默化的一種影響方向。

陸斌(南京藝術學院)

CONTEMPORARY ART :在您的理解裏面,如何看待陶瓷材料在與當代藝術文化的碰撞中其陶瓷概念界限的磨合?

就當代藝術文化而言,藝術的面貌難以用創作形式與材料劃分,陶瓷材料做為觀念傳遞媒介一種,在其意義上當然已經超越了傳統觀念的概念,傳統器皿與傳統的裝飾僅僅是以一種象徵的符號,被運用與觀念表達的淺表附加物,從而也遠遠地失去了它在傳統陶瓷中的地位。而今,這種表述膚淺的符號附加的功能被無數重復放大使用,已經到了令人生厭的地步。

陶瓷與其他材料的界限就是陶瓷材料必須依賴燒制工藝來最終完成,而所謂的釉面與彩繪也需要燒制後才可以完成。粘土在高溫的燒煉下被還原為人工的岩石狀物質,這是陶瓷與其他材質區別的基本界限。

牛茂林 《福》 大小不等 陶瓷 2011年

牛茂林(中央美術學院)

CONTEMPORARY ART :對你而言陶瓷材料在創作中的不可替代性(或者是恰當性、合理性)是什麼?

從我個人角度上講,陶瓷的傳統性質語言太普及了,它的釉色,裝飾等等。而我更關注的是陶瓷在泥性中的本質屬性,他可以在創作中是液化狀態的,也可以是液化狀態跟固化狀態的相結合,當然,最終他是經過窯火燒製成固化的形態來呈現的。在創作中它有直接的可塑性,能夠直白地把個人的想法塑造出來,保留泥性的直接語言,最終再加上釉色的包裹,會産生玉一般的質感,這是視覺上的表達。而且同時瓷的表面堅硬,又特別易碎,這又意味著在作品形式感之上的情感表達,他説明瞭人在生活當中的一切虛幻與不長久性。這是其他材料所不能替代的。

CONTEMPORARY ART:在您看來陶瓷材料的當代使用性以及功能性是什麼?

當代陶瓷材料的使用性上跟傳統的使用性並沒有太大的割捨,他還是更多的運用在生活用品中進行日用生活,以及視覺觀賞性質的陶瓷作品,這在陶瓷生産地區佔很大的部分,其他領域也有開拓新的陶瓷産品。在當代藝術領域這一塊,能看到很多藝術家利用陶瓷材料當做載體,以及使用陶瓷材料作為藝術作品的組成部分,使其在作品中具備更多的藝術語言的可能性。這使得陶瓷材料在藝術領域具備藝術語言的功能性有更多的顯現。

1  2  


下一頁陶瓷媒介的當代延伸上一頁當代語境下的“本土化”價值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匯》十二月刊
· 幻化—冰蝴蝶翡翠展,向當代藝術致敬
· 當雕塑邂逅自然
· 陳蕓 詩意的生命蛻變
· 中國製造的英倫夢
· 當代語境下的“本土化”價值
· 學院派眼中的當代陶瓷
· 陶瓷媒介的當代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