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陶瓷媒介的當代延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25 14:20:08 | 出版社: 《當代藝術》雜誌

統籌:王珍 撰文:王珍 | 陳鴻銘 | 梁雅佳 圖片提供:佩斯北京 版權:劉建華

劉建華-《無題2012》-尺寸可變-瓷-2012年

當下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使得中國藝術環境處在一個包容的當代文化中,任何媒介、任何藝術方式、任何學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當代藝術,當代藝術以“不拒絕”給予了媒介更多方向的延伸。陶瓷藝術這些年在作為一種傳統陶藝的概念稱呼,慢慢發展到一種在保持藝術追求上具有明確指向性和相對性、以陶瓷材料為媒材進行實驗性探索的藝術形態,再到陶瓷作為一種本體媒介,頻繁出現在當代藝術創作的綜合知識構架中。它逐漸消失這種對於界限的界定,昇華出陶瓷材料在中國當代陶瓷藝術中的多樣性。

對於傳統陶藝,跨越了很長一段時間,有著悠久的歷史,一直對於工藝有著極高的要求。進入80年代以來,中國的當代藝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各種藝術形式都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在很大的一個層面上,藝術家的意識形態逐漸多樣,整體趨向一種“觀念實驗性”的狀態,並對繪畫形式、材料媒介的可能性進行探索,藝術語言中材料的使用開始打破歸類。作為陶瓷,與它的功能性相脫離,取而代之的是陶瓷藝術的可能性。陶瓷材料自身材質的特性,豐富的色彩、質地,通過製作和燒制的隨機帶來特殊的效果,使得藝術家浸淫于不斷地實驗、嘗試的過程中。在這種嘗試性的進一步實驗過程當中,也可以把陶瓷界定為一種獨立的材料表現形式,那麼關於陶瓷的研究和理論上的認識,正是把陶瓷材料作為藝術表現媒介的可能性進行的探索。

研究新材料的藝術家致力於探討現代材料與形式的結合,藝術家不管是使用哪種材料進行創作,都應該尊重材料本身的特性,每種材料都有它本身的美學性質。由材料引起的“情感性反思”是來自它本身的性質,並且像任何其他由性質決定的心理反應一樣的普遍。每種材料都是好的、有價值的、有用的,因為每一種材料都有它本身的美學價值。而這種價值的特性也就制定了它自身製作的可能性。在當下陶瓷材料慢慢介入當代藝術的演變當中,一種根本的觀念性的思考顯得格外重要,非主動性的綜合的觀念思考就很難站在一個新的視角上看待和認識當下發生的藝術現象。有很多當代藝術家努力將陶瓷作為一種材料運用到當代藝術中去,他們通過對材料的廣泛的研究,探索陶瓷本體語言的同時,與其他媒介融合,可以擴大觀念的表現力和知識外延,從而進入更加具有新鮮活力、更加多元表現的層面和境界。當代藝術家劉建華將陶瓷這種在中國歷史悠久的藝術材質以嶄新的概念和文化內涵傳遞出新的思考,“我的作品所要傳達的就是傳統和現代、物質文化和精神世界、消逝的古老文化和新興消費文化之間的衝突和對立,並促進觀者對周圍社會的理解。”陶瓷材料一直都貫穿在劉建華的作品實驗中,“材料本身有很深的歷史和人文痕跡,每次新的作品都會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和更深入的可能性,並能産生藝術語言的純粹性。”

陶瓷作為媒介在當代藝術中有它自身的存在位置。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作品中以陶瓷為媒介,但在他們的作品中所呈現的是陶瓷作為材料的藝術性方向的探究,不僅僅是對於陶瓷材料本身藝術形式的“隨機實驗”或者是將其轉換成一種藝術樣式品,而是進一步對陶瓷材料屬性在創作意識觀念中媒介性、自身價值性的可能性拓展。從而打開的是更綜合知識結構的藝術語言形式,這種主動性的重構狀態也是未來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的新趨向。這種多元同時會融入東方文化意識,形成對於傳統意識形態的思考與當代文化現象、文化精神的統一重塑,也是所呈現出的中國當代陶瓷藝術潛在性樣貌。

在美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傑夫•昆斯的作品《粉紅豹》、《邁克爾•傑克遜和寵物猩猩》中,藝術家就用了陶瓷來呈現作品,而這兩件都沒有懸念的以高價拍出。但是傑夫•昆斯的個案卻不能代表當代陶瓷的市場狀況,在中國當代風格的陶瓷藝術市場其實還未在真正意義上形成,拍賣公司對於現當代陶瓷的拍賣還只是時間概念的劃分,當然這也跟當代陶瓷所呈現的存在面貌相關。當代陶瓷的發展正在一種不斷嘗試中拓寬自身的領域,陶瓷材質也已經引起了市場的注意,當代陶瓷的市場也會逐漸呈現應有的局面。

下一頁雜誌簡介上一頁學院派眼中的當代陶瓷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匯》十二月刊
· 幻化—冰蝴蝶翡翠展,向當代藝術致敬
· 當雕塑邂逅自然
· 陳蕓 詩意的生命蛻變
· 中國製造的英倫夢
· 當代語境下的“本土化”價值
· 學院派眼中的當代陶瓷
· 陶瓷媒介的當代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