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2009年這一段時期的探索,馮均雄在作品《無題》中似乎找到了一種方向。假如説在《無題》中,表現性的筆觸相對平淡的話,那麼經過兩年的探索,在2011年到2012年這時期的作品中,藝術家對於事物結構的理解和表現性筆觸的運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大山包》、《版納印象之一》、《和風細雨看山巒》、《下梅印象》都是屬於這個時期的作品。《版納印象之一》中充滿力道的筆觸,就如同植物的不屈、旺盛的生命力;《下梅印象》、《和風細雨看山巒》中靈動的筆觸,比如描繪樹木的寥寥幾筆,輕挑而過,中國傳統寫意的筆法躍然于畫面之中。從先前的探索到這一時期的作品,藝術家的自由心性融入到了自然的結構中,這或許是中國獨特的老莊“自由遊”式文化的傳承,藝術家深受影響的結果。細心的讀者應該能注意到,在《下梅印象》中,藝術家的筆觸開始狂放,揮灑起來卻無拘無束,成塊的筆觸不再是簡單的排列,S形的和曲形的筆觸隨處可見,細碎瀟灑的筆觸被整合在畫面中淩而不亂。同樣值得品味的是,藝術家的每一筆,其色彩都不均勻,顏色外重內輕,多個筆觸互相的並置相加,顯現出豐富的視覺和心理韻律。所以説,畫面中的寫意又與中國傳統的水墨寫意有著不同的效果。 馮均雄近期的創作,有一個很認真的實踐探索過程,這涉及到西方的形式語言的影響、本土的自然環境以及文化環境互相作用下的新環境等因素。在每一次寫生中,馮均雄都要面臨比如印象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的繪畫經驗問題——如何才能取得突破?從一系列的寫生作品中可以看出,馮均雄並沒有陷入到單純的繪畫經驗裏面,而是在進行一場關於繪畫經驗和自然經驗、生命體驗、文化經驗的博弈。當代生活環境更新很快速,讓作品“活在當下”是每一個藝術家在創作時的難題,經驗的惰性是值得我們去警惕的,而馮均雄做到了這一點,筆者認為,這或者正是馮均雄作品的價值所在。 從馮均雄近五年來的寫生作品看,藝術創作還是可以從風景寫生中看到希望的。風景寫生也能成為藝術創作,它們之間並非有絕對的界限。目前,風景寫生作品在藝術品市場誠然未受到重視,關於風景寫生作品的展覽也不多,但必須要認識到的是,風景寫生作品仍然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馮均雄的作品就是其中的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