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薇 攝影:郝志鵬 圖片提供:譚平工作室
試想,站在中國美術館主廳當中,環顧空闊的四週,唯見一幅長40米、寬20釐米的畫作似長卷一般延展開來,貫穿美術館主廳巨大的弧形墻面,呈現于畫面之上的則是一條長長的充滿著節奏感的流動線條……這樣的景象將給觀者帶來怎樣的視覺衝擊與心理震撼?這幅名為《+40m》木版畫的創作者便是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大家譚平。一直以來,譚平追求著藝術語言上的極簡表達,在不斷探索嘗試、自我超越之後,這一切凝結成為一條藏萬象于極簡的綿延長線,書寫著藝術家對生命的叩問、對藝術的求索。
譚平
《 +40m》
到達譚平的辦公室,已是傍晚時分。經過一天的忙碌工作,譚平看上去依舊神采奕奕。自然而然,話題從譚平將於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新作《+40m》開始。“在中國美術館中廳做展覽,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講是重要的,會用全部的力量放在這個展覽上,更何況這是中國美術館主廳舉辦的第一個中國藝術家的抽象藝術展。有了展覽計劃之後,我做了一個提案,題目叫《空間》,希望作品和空間能有一個很好的結合。”問及作品的創作始末,譚平娓娓道來,“按照原來的想法,這麼大的圓廳,中間應該放幾件幅面很大的重要作品。我那天去的時候,正好有一個很大型的中國繪畫展覽開幕,當時我看到圓廳展覽的作品有的足有三米寬兩米高。因為墻是圓的,作品下面都有一個弧形的燈光投影。當時我的直覺是,這個圓廳不適合挂大型平面繪畫,只有一個和這個圓的墻面非常貼切的作品才能顯示這個空間的意義。”
《+40m》豎挂場景
在現場萌生這個想法之後,譚平就一直琢磨著如何在中間放置一件作品,使其在圓形的環繞下呈現出立體之感。“曾經想用我的細胞的造型轉換成一個空間作品,做一個圓的線性的雕塑。又去看了幾次,有一次突然想到,如果説只用一件作品,用一根線來完成的話是否有可能?”就是這個突如其來的靈感促成了作品的誕生。“我選擇木刻的方式完成,這和我以往從事創作的經驗有關。所有的人生經歷、對藝術的理解,都在刀和木板接觸的一瞬間體現出來。” 在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後,這部承載著藝術家深厚功力的作品以六個小時一氣呵成。“不能斷,否則氣韻就斷了。”一直以來,譚平在作品中力求把生活中的體驗轉換為視覺形象。“在刻這條線時,就像愛因斯坦相對論一樣,時間過得相當緩慢。人生就像這條線,每天會遇到不同的事,但總體還是往前走。”
事實上,線的表達一直連貫存在於譚平的藝術創作之中。早在80年代,他就繪製了很多與線有關的作品。“那時我畫了很多地平線、海平線的作品。在柏林學習的畢業創作又是線,是豎線。再後來做了一些版畫,都是橫線,是強烈的黑白對比。這個脈絡是一直貫穿的,只不過這次更長,是無始無終的線。”綜觀譚平以往作品中的線,所呈現出的效果是靜態的、物質性的,而《+40m》中的這根線則更為抽象、更為形而上。對於觀眾可能會産生的反應,譚平抱有開放而包容的態度。“人們到美術館看展覽時通常給予很大的希望,突然發現只有一根線,會想很多,這是天與地的交界線?還是山川?河流?可以發揮充分的想像力,這也是對觀眾心理的挑戰。主廳後面的走廊展出的是一根線的影像,與觀眾互動。前面的《+40m》是靜態、傳統的表達方式,人們是在觀賞,走到後面突然進入一個可以互動的空間,慢慢走的時候,這根線就像人的心電圖,觀眾發現和這根線有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