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首頁 | 新聞 | 視頻 | 展訊 | 品牌 | 何以中國

誰能給藝術衍生品一個未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25 10:01:55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

文/本刊記者 王寧

I-CAN-PAY-藝術節海報

説起藝術衍生品,很多人都已經不再陌生。喜歡藝術或者到過藝術區的人大多都有與藝術衍生品親密接觸的機會,特別是在北京798藝術區,大大小小的藝術衍生品商店隨處可見,引得無數遊人駐足觀賞。

産業雛形尚未形成

藝術衍生品在國內以産業形式進行運作大概起于2006年前後,由於當時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當代藝術板塊異軍突起,使得與之相關聯的藝術衍生品或者説是文化創意産業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雖然在此之前,藝術衍生品就已經在國記憶體在了一定時間,但由於所涉品種多數為以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所發行的紀念品和禮品為主,過分強調地域性文化導致此類産品過於單一和低廉,無法促成藝術衍生品産業化的形成。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持續升溫,藝術品成為了新的投資渠道,這在無形中也增大了藝術品與大眾之間的距離,使得藝術品在國內演變成上層人士所競相把玩的“新寵”。藝術品除了其所具備的經濟價值之外,精神價值更應該被世人所關注。伴隨著藝術品價格在市場交易當中的逐年走高,動輒以百萬元計的藝術作品顯然很難成為普通百姓所關注的對象,關注的缺失,購買自然也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説擁有之後的欣賞了。

藝術衍生品的出現以及産業化發展模式的逐漸成型,使得藝術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再次成為可能。但由於目前國內從事藝術衍生品研發與銷售的機構大多都還處在起步階段,空有産業之名,卻多數沒有産業之實,且多數衍生品經營機構仍需要借助各自畫廊和藝術機構的藝術資源,並不能完全獨立於這些藝術機構而存在。同時,行業間缺乏相應的運作規範,授權機制與版權管理也尚顯混亂,這些都成為藝術衍生品在國內形成産業化運作的障礙。

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研究員西沐在談到藝術衍生品的産業化時説道,“藝術衍生品本身就是一種産品,它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個産業的鏈條。一個産業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因為各個産業間的鏈條能夠得到非常有效的拓展,而這種拓展依託的是什麼?首先是依託市場需求,才能有拓展,之後才會形成産業鏈。同時,形成産業鏈需要有支撐體系,如果産業鏈沒有相應的産業基礎作為支撐,是不可能獲得有效的市場結果。而産業基礎的支撐也是我國藝術衍生品市場發展當中存在的重要問題,是一個薄弱環節。”

藝術衍生品,品牌很重要

目前,國內從事藝術衍生品研發與銷售的機構有很多,其類型與運作方式也各有不同。以北京為例,現下比較知名的藝術衍生品商店多數仍延續著與畫廊和藝術機構共存的生存模式,如798藝術區內的白盒子藝術商店、伊比利亞藝術商店、尤倫斯藝術品商店、HI小店以及今日美術館禮品中心等都是該模式下的經營者,所售商品也以與畫廊有過合作的藝術家作品的衍生品為主,缺乏各自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衍生産品,國內藝術衍生品商店也就很難在此類模式之下真正形成其各自的品牌效應,充其量不過是畫廊經營的另一種途徑而已。

當然,借助近幾年藝術衍生品在市場當中的良好反應,部分藝術品商店也開始在這種與畫廊共營的生存模式之下尋求新的發展,為創建品牌進行了很多嘗試,各自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以白盒子藝術商店為例,自2010年11月重新開業以來,商店內所售商品除所簽約代理或合作藝術家作品的衍生品外,還包括部分年輕設計師的創意産品,並定期舉行非營利性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推介活動。加大原創設計産品在衍生品部分的比重是白盒子藝術商店所推崇的標準,用白盒子藝術商店負責人孫永增自己的話説就是“衍生品必須是介於藝術和設計之間的作品”。

除了與畫廊共營的生存模式之外,國內藝術衍生品行業也存在不少藝術家試水的案例。例如,岳敏君的“露齒大笑”的人、周春芽的“綠狗”、劉野的“卡通娃娃”、周鐵海的“穿旗袍的駱駝”、沈敬東的“小軍人”、隋建國的“小恐龍”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以上涉及的多數為活躍于藝術市場的藝術家,都是些“腕”。不過,比起他們上百萬元的作品而言,100—200元人民幣的衍生品自然就更容易被普通人群所接受,“親民”也就成了這類藝術衍生品的特徵。就如同岳敏君在談及自己作品的衍生品時説的那樣,“這些都是以慈善為目的,根本就沒在意所謂的商業開發。”

當然,説到藝術家涉足藝術衍生品領域,“稀奇”無疑是個極為特殊的例子。2010年由向京、瞿廣慈夫婦合力創建的“稀奇”至今已在北京開設了4家直營分店,在香港、台灣、上海、深圳都有合作商,在倫敦和土耳其也有銷售點。早期藝術産品集中在以向京、瞿廣慈夫婦作品為原型的雕塑,現在也已增添了設計類産品,內容包括了包、絲巾、首飾等更多具有實用性的生活用品。而在這些産品當中,最受歡迎的依舊是以藝術家作品為原型生産的雕塑産品,價格大多在6000元以上,依此價格來看,“稀奇”的消費群體也並非以普通人為主。援引“稀奇”總經理李冬莉的話就是,“‘稀奇’的消費群體在整體素質上會要求比較高,有一定的閱歷和品位,在收入水準上也相對較高,甚至超越了一般消費的層次。他們不再停留于消費奢侈品的範疇,更強調産品的藝術和設計需求。”

誰能給出一個未來

與奢侈品作為競爭目標顯然超乎現在國內藝術衍生品的潮流之內,而這樣的運作模式也就成為了國內藝術衍生品行業的“奇葩”。當很多人都還在就藝術衍生品的未來冥思苦想其出路的時候,“稀奇”卻用實際行動給出了一個答案——做出藝術品牌。或許很多人依舊在質疑藝術衍生品的價值何在,糾結于藝術衍生品的學術性與商業性之間,缺乏壯士斷腕的魄力而變得難以取捨,這或許就是孫永增所説的“商業與學術的‘曖昧’阻礙了國內藝術衍生品的發展”。而瞿廣慈在“稀奇”創立半年時所透露的雄心似乎也預示了“稀奇”在今天的成功:“我們要與世界知名奢侈品牌競爭,對外傳播中國藝術的價值理念。”因為在他看來,“稀奇”具有很明顯的優勢:“一是情感因素。為中國人創造自己的禮物,我們比國外品牌更有優勢。二是靈活性。不同於國際品牌,我們規模較小,更容易針對市場做出調整。三是藝術性。儘管尤倫斯等機構也在與藝術相結合,但做商業和做藝術終歸是兩撥人,沒有物化産品的專家”。

現在就來説定藝術衍生品在國內的未來顯然為時尚早,即便“稀奇”模式的成功已經為國內藝術衍生品行業提供了可參照的依據,但這樣的模式是否能夠真正推而廣之尚未可知,畢竟照貓畫虎仍只是一種取巧之法,想要為藝術衍生品勾畫更好的未來還是需要更多的原創性思維。

下一頁平價藝術品或成收藏新途徑上一頁書畫價格誰主沉浮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五十二期
· 當代五大名窯的特點和鑒藏方法
· 中國古典傢具:照著做,還是接著做?——“沈平明味傢具學術研討會”實錄
· 書畫價格誰主沉浮
· 誰能給藝術衍生品一個未來
· 平價藝術品或成收藏新途徑
· 王剛砸了誰的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