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關於時間與空間——對隋建國2006 年以來創作方式的再討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7 16:25:32 | 出版社: 《藝術生活快報》

本報記者 王青雲

我以前從來沒認真想過我的生命會有終點, 50 歲生日的時候, 我好像遠遠看到了那個地平線, 從此後這個生命終點的時間概念就再也揮之不去了。

——隋建國

在一個35米長、15米寬、12.5米高的大空間中,兩隻直徑為3.6米和2.3米的巨大鐵球在展廳內緩緩移動,猶如兩堵行走的墻壁;與此同時,震耳欲聾的響聲在展廳中展開——圍繞美術館的內、外墻壁搭建起了腳手架與一套封閉的管道系統,15個鋼球在其中不斷地盤旋滾動。整個展覽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名為《運動的張力》,架構在空中的鋼管通道系統與地面上兩個運動的大球構成了兩個有機關聯的部分。

在這個空間中,觀眾感到的不是柔靡、精細的奢侈品所帶來的昇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類似于施工現場的不安、躁動、粗糙與無所適從的感覺。兩個銹跡斑駁的大球在展廳中肆無忌憚地橫行,當你進入角落避開它們時,頭頂管道內隆隆作響的鋼球又對你發出了“警示”的信號。這是一個無處躲避的空間,步入這個展廳就好像是人突然赤裸裸地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你根本無從躲避,因為每一個角落裏都射出犀利的目光,任何空間都是不安全的。

隋建國用“兩個空間”與“兩個系統”,即展廳的大空間與管道中的小空間以及在這兩個空間中兩種球體的不同運動模式來概括這個作品。巫鴻認為《運動的張力》蘊含了觀者和作品(主體與客體)、雕塑與建築這兩種關係之間的互動、轉換;並聯繫當下的社會現狀,把這種衝突、動蕩視為對高速發展的當代中國的一個喻言……諸如此類的分析還有很多,但筆者認為《運動的張力》最重要的地方在於通過運動強化了作品的“時間屬性”:不管是展廳中可視的大球,還是憑藉人的聽覺所感知的管道內的鋼球,它們位移的改變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實現的。換言之,這是一個關於時間與空間的4維作品,鋼球的運動不僅證明了3度空間的存在,還提示著觀者時間的流逝。在作品中自覺地注入時間因素是隋建國創作經歷的一次重大轉變,而這就必須要從2006年説起。

2006年是隋建國創作上的一個拐點,在這一年中發生了兩件事影響了他此後一系列創作。 06年上半年,隋建國參加了范迪安策劃的“上海張江公共藝術展覽”,在這一活動中他創作了《張江藝術巡回巴士》:這是一輛不停迴圈的大巴車,漫無目的的在開發區中巡迴——它的下一個目的地是由乘客在電腦存儲的若干車站名字中隨機選擇的,就如同“老虎機”(一種賭博機器)一般拒絕目的,拒絕預設與控制。作品承載了隋建國對於官方考察活動的個人體驗——“走馬觀花”式的在大巴車上瀏覽參觀。當作品完成以後,他感到這是一種“渡過空間的方式”——人在空間中的渡過方式被時間過程賦予了以某種可以體驗到的形式感。

1  2  3  4  


下一頁季拍的誘惑——解密保利第十九期精品拍賣上一頁生活成為藝術 藝術將何去何從?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生活快報》118期
· 關於時間與空間——對隋建國2006 年以來創作方式的再討論
· 季拍的誘惑——解密保利第十九期精品拍賣
· 藝術、靈感與媒介——對話雕塑家李暉
· 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