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關於時間與空間——對隋建國2006 年以來創作方式的再討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7 16:25:32 | 出版社: 《藝術生活快報》

而另一個促使隋建國轉型的契機是同年他50的歲生日,他對於生命的期限産生了一種焦慮。他開始回憶、反思自己這幾十年來的藝術經歷:2005年隋建國在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舉辦了超大型的個人展覽,幾乎囊括了隋建國此前所有代表作品,而這不能不代表著博物館權威系統對於一個藝術家的認可。與此同時,在2004—2006年期間,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獲得了井噴式的發展,當然隋建國的作品也在被追捧的行列之內。然而,在這些突如其來的名利面前,隋建國感到的並不是狂喜而是恐慌,他停下腳步把自己過去繪製的草稿圖、日記統統地翻看一遍。在這樣一個“炒冷飯”的過程中,隋建國堅定了過去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藝術創意,於是《偏離17.5º》這個作品的方案浮現出來。

《偏離17.5º》是一個始於1992年的作品計劃:在1989年一次與好友的十三陵之行,隋建國看到了在政治運動中被打碎後又用水泥修復起來的石碑,並引發了他“年度紀念碑”的方案:他希望做一個用鋦子鋦起來的碎石碑形象,並用4、50根這樣的石碑組成一個大型石柱陣。每年立一塊, 直至力所不能及為止,這個計劃由於資金的限制在當時被迫擱淺了, 只留下了一堆石膏模型。

2007年,在策展人黃專的推薦下,上海浦江新城接受了隋建國的這一計劃,他根據當地城鎮建設的地理方位重新規劃了一個正南正北的矩陣,這與上海華僑城的佈局朝向形成了偏離17.5度的網路坐標,矩陣裏的每一個格子的交叉點縱橫相隔195米,一共有42個預留點。在網格的交叉點上,藝術家每年選定其中的一個,植入一個長寬各120釐米的鐵銹色鑄鐵方柱,並保持立方體頂面吳淞高程670釐米的絕對水準,最終在城區中形成等高的網狀方柱矩陣。(採用上海吳淞口驗潮站1871~1900年實測的最低潮位所確定的海面作為基準面,所建立的高程系統稱為“吳淞高程系統”,吳淞高程原點為上海國際大廈門前0高度坐標。)植入點的數量隨著年數每年遞增一個,作品的完成以作者喪失行為能力為止,2007年至今已經立起了5個點。在《偏離17.5º》這個方案中,單體的作品失去了其自身的意義,它們只是見證了時間與空間的存在——地球的南北磁極以及人的生老病死。

如果説《偏離1 7 . 5 º》是藝術家把自我存在(human being)置於公共空間中的一次展示,那麼作品《時間的形狀》則純屬於藝術家對於身體的一次自我驗證。這個作品始於2006年12月25日,隋建國將一根鋼絲在油漆中蘸了一下,從此每天他都將堅持重復這一動作,隨著時間的延續,油漆球越來越大。即使在這期間隋建國出差在外,他也要讓助手或者專門委託一個人來幹這件事。作品最嚴格的規定在於在藝術家生前每一天都要蘸一次,而這一行為隨著他的生命停止而停止。在這個作品中只有“時間”是絕對的。張頌仁認為《偏離17.5º》與《時間的形狀》是兩項至死方休的作品,他在《一個隱蔽的反現代主義者:隋建國與他的退休計劃》一文中,將這兩件作品的線索與藝術家成長的大歷史聯繫起來,認為藝術家以時間流逝為題,以生命的終結作為一個支點去抑制意識形態對未來的虛妄承諾。

1  2  3  4  


下一頁季拍的誘惑——解密保利第十九期精品拍賣上一頁生活成為藝術 藝術將何去何從?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生活快報》118期
· 關於時間與空間——對隋建國2006 年以來創作方式的再討論
· 季拍的誘惑——解密保利第十九期精品拍賣
· 藝術、靈感與媒介——對話雕塑家李暉
· 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