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迷失之澤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13 15:39:25 | 出版社: 《世界藝術》

 

空間與物體的重新組合,使栗子的作品更加具有戲劇性,更突顯了一種矛盾的衝突。《黑色大麗花》的影子似乎出現在了栗子的另兩幅作品之中,濕冷的衛生間內、封閉的房間裏,懸挂著一幅女性肖像,正對著觀者,如冰冷的死神一般,矗立於畫面的視覺中心位置。“被俘的奴隸”顯得更加清瘦,他雖緊閉著雙眼,但似乎在凝視著畫像中的女性,而畫面中的女性雖也垂下眼瞼,但卻意在掙扎的奴隸。他們的目光在冥想中相遇,在死寂中交會,在憂鬱中毀滅。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掙扎與不安,變成一種危險的力量,在哀悼中沉重地逝去。在濕冷的衛生間內,本應出現空無一物的鏡子,卻浮現出那死神的肖像,加上模糊的、幽黯的環境,使整個畫面顯得詭異而充滿異樣之感,讓人聯想起各種恐怖的畫面,不免不寒而慄。

在西方文化中,“上帝”代表的是心理所能達到的最有力和最有效的位置,他並不聽命于我們的意志和意圖。當他脫離了人們的想像時,尼采提出:上帝死了。自我的膨脹和個人的驕傲決定了“自我”成為了宇宙之主,而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各種各自為政的“主義”正是在“自我”的表徵下上演,在一種被精神病醫生稱之為“精神分裂”的症候中更疊。“自我”寄存于幽靈式的漂浮空間,他們相互抗爭、刻意製造、策略性地顛覆,最終以時空錯置、重新拼裝的狀態重新出現。但末世情節、末世美學在不斷更疊的“主義”中更加盛行,栗子的創作也深受末世情節的影響,內在的自我無法解決心靈的不安,藝術家在選擇和創作的過程中,物化了心理的狀態,從迷失到恐懼再到末世情節的産生,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正是栗子所想傳達的內在感受。在林中忽隱忽現的影子,仿佛是徘徊于亂世的靈魂,她在看不見盡頭的長路上駐足、凝視,眼前的一汪池水,如泥潭一般,頓失于其中,找不到出路與方向。盤根錯節的枝條橫在眼前,擋住了前方的道路,也迷住觀者的眼睛。

栗子的近作畫面尺度變得巨大無比,更顯示出她的成熟與自信。從最初的大面積留白,到今天的大面積的積黑,她對畫面的控制更加遊刃有餘,而她本人也十分享受作畫時在架子上爬上爬下的感覺,畫畫變成了一種勞心又勞力的快樂,一種令人充實而興奮的過程。而對於觀者來説,他們的心緒隨著畫面流動的筆觸印跡而進入迷失之澤,他們在沉重而無法釋懷的壓抑感中去體會與品讀栗子的內心世界。

 

1  2  3  


下一頁懸絲上一頁見微知著——蔡錦的格物繪畫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世界藝術》七八合訂本
· 迷失之澤
· 懸絲
· 繪畫未死——劉煒《一人兒畫》
· 平民美學與精英創造的奇妙結合——李向明的藝術作品
· 王冬齡《黑白至上》
· 天人合一,當代水墨——黃駿《超濃墨》
· 菲利普- 洛卡·迪科西亞——透過光影描摹真實的攝影家
· 向京——以細膩的肢體語言對話世界的雕塑家
· 劉韡——顛覆秩序探求真實的藝術家
· 葉永青——用簡單筆觸描繪生活本質的油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