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抽象藝術需要“晚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23 14:45:55 | 出版社: 《藝術蟲》雜誌

藝術家張健君作品《如意樹之園》

藝術蟲:最初是什麼引發了您對抽象藝術的關注,並開始從事關於中國抽象藝術的評論、策劃等相關工作呢?

李旭:1984年,我考入中央美院美術史係,二年級的時候,曾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創建了美院歷史上的第一個詩社,寫詩的經歷讓我對純粹、抽象而獨立的文字表達形式很有心得。1988年,我從中央美院畢業後進入上海美術館工作,此後一直在關注和研究當地的藝術生態,我當時發現上海與北京很不一樣,上海藝術家大多對形式語言比較重視,對主題不那麼癡迷。另外,上海的抽象藝術早已不是零星個案,自1980年代初期就不斷有抽象或抽象表現型的藝術作品涌現出來,余友涵、張健君和周長江的作品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94年,我協助戴漢志為丁乙在上海美術館做了首次個展並主持了研討會。1997年初,又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藝術中心策劃了開幕展“無形的存在”,那是一個有近20位藝術家參加的抽象藝術群展,那時我已經意識到,如果説上海還有什麼“地方特色”的話,那就應該是抽象藝術。2000年底我開始做上海美術館學術部的負責人,在2001、2002、2003和2005年連續策劃了4屆以“形而上”為主題的抽象藝術展,此後,全國各地的策展人都漸漸開始關注抽象了。

藝術蟲:您認為當下中國抽象藝術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呢?

李旭:與20多年前相比,當下的中國抽象藝術風格已經算是比較多元了,注重純形式語言研究的、抒情表現的、強調觀念性的以及偏意象性質的類型都有,但策展人對抽象標準的認識還很不一致。我個人的觀點是,抽象其實是有邊界的,“準抽象”、“半抽象”和“意象”都還不能算是抽象。另外,藝術市場開始關注抽象之後,雜誌開始策劃抽象專號,拍賣上出現了抽象版塊,甚至有了專營抽象藝術的畫廊和以抽象作品為投資主體的基金。於是,不少原本做寫實的藝術家也開始投身抽象,這樣很容易造成魚龍混雜的局面,因為個人抽象藝術風格和觀念的確立其實需要很長時間,不可能速成,否則很容易被看出抄襲痕跡,或者流於圖案、裝飾化。目前,一些從美院剛剛畢業的學生也開始做抽象,身為策展人,我當然為新生力量而興奮,但同時我也希望這些年輕的朋友們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抽象藝術其實是個“晚熟品種”,一定要耐得住十二分的寂寞才行。

藝術蟲:有些人認為“抽象”這一概念源於西方,中國抽象只是“舶來品”,關於這點您怎麼看?您認為中國的抽象藝術體現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觀了嗎?中國的抽象藝術區別於西方的主要特徵是什麼呢?

李旭:“抽象”、“具象”這樣的詞彙,與“美術”、“藝術”這樣的概念一樣,都不是古已有之的正宗國語,而是被轉譯成中文的外來語,但你能説“藝術”是“舶來品”嗎?“抽象就是舶來品”這種説法,已經把“抽象”和“抽象主義”這兩個概念弄混淆了。“抽象主義”的確是舶來品,對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具有很大啟示性,但“抽象”絕不是具有地理意義的詞彙,而應該是人類共有的思維分析力,是大腦不斷演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古人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説的正是這種抽象思維能力所引發的人與動物的分野。中國抽象藝術已經風雨兼程地行進了近30年,其中已經出現了不少充分具備中國文化身份特徵的個案和大量作品,概括地説,中國抽象藝術與西方的主要區別有兩點:一個是以書法美學為主導的視覺特徵;另一個是以道家哲學為主導的觀念特徵。

1  2  


下一頁游離于“形意”的中國抽象上一頁劉浪的“流浪”情結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蟲》第一期
· “無相”地帶的“果實”——談程毅的藝術創作
· 李向陽採訪
· 劉浪的“流浪”情結
· 抽象藝術需要“晚熟”
· 游離于“形意”的中國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