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游離于“形意”的中國抽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23 14:32:29 | 出版社: 《藝術蟲》雜誌

李向陽作品-空靈系列-3--布面丙烯、絲綢-270cm×70cm-2011

有人説,“抽象”這一概念來源於西方世界,而中國並沒有如同西方歐洲世界一般,經歷過工業文明洗禮,我們對於“抽象”只是一種接受與繼承的關係。其實也不盡其然,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以及中國藝術自古以來都是講究“抽象”的,尤其是在藝術領域,繪畫、詩歌、音樂、戲劇都是具有很強的形式抽象的藝術體系。由於古代中國繪畫的創作幾乎都掌握于文人之手,所以中國繪畫是集哲學性與文學性之大成,它將中國“空”與“無”的抽象哲學思想通過水、墨、紙、色躍然于畫面之中。正是受到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繪畫不講究“實”,追求的是“虛實相生”,著墨講究“以少勝多”,追求寫意,而“書畫同源”將書法的“骨”和“神”植入繪畫之中,使畫面物象的構成和用筆更加豐富多彩。所以,中國傳統水墨從“形式”上立意于“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意味,從“意境”上則凸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止之而神欲行”的境界,從而呈現出抽象和空無的性質和概念。到明清時期,八大山人、徐渭和石濤等名家的水墨大寫意繪畫,將傳統的“中國抽象”發展至頂峰。

隨著中國社會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從以階級鬥爭為綱領的意識形態轉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意識形態起,中國的生産方式正在慢慢轉變,中國的藝術意識形態也在發生變化,一直拘于傳統水墨形式的“中國抽象”在這一點上與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找到了新的契合點。“85新潮”以來,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雙重語境下,中國抽象藝術不斷遭遇種種極端的視覺形態,一部分藝術家接受了西方世界“抽象”的概念,追求理性的、及簡的藝術形式,打破了常規的視覺經驗,純粹由色彩、構成、符號、點線面、肌理構成畫面,在這些純數理性的元素中融和中國玄學精神——例如朱德群的作品,他專注于線條與色彩本身,光線的描寫與空間的塑造是畫面的重心,再以音樂性極強的運筆與節奏表現中國繪畫中“形式”與“意境”的融合;李向陽從勞森伯格的作品中得到靈感,作品《空靈》系列將中國人對“物質”的理解架入後現代藝術的語境中,在“線”與“力”的異空間裏表現了中國精神主義的精髓。而在創作手法上,藝術家們不限于傳統水墨或者布面油畫,有些甚至將水墨與油畫綜合一體,運用西方繪畫的創作手法,繪製中國傳統繪畫的內容與內涵,在中國傳統哲學理念中,加入富有時代感的材質或者元素。趙無極將中國傳統山水中的大意像營構與西方繪畫的形式中,將關於自然的憧憬與感受中上升為抽象語言。另一部分藝術家則在中國傳統水墨繪畫的語境中尋找與新興藝術形式的貫通點,在學習西方形式之美的同時,回歸中國傳統繪畫的抽象哲學內涵,吳冠中在這一問題上提出“抽象藝術本土化”——主要探討中國抽象的“形意”問題;譚平將德國抽象藝術中的“理性幾何”運用到作品中,再賦予中國禪宗思想。而90年代末的“實驗性水墨”在現代抽象藝術與傳統藝術的交融下孕育而生,它比中西結合的“意象派”更具有時代意義和開創價值,“實驗性水墨”在形式上偏離了國情審美基礎、官方意識形態的現實環境,而在它的表達形式中需所呈現的“抽象性”則讓它成“中國抽象”的一大特色類別。

1  2  3  


下一頁皮道堅:中國抽象藝術需要走出自己的路上一頁抽象藝術需要“晚熟”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蟲》第一期
· “無相”地帶的“果實”——談程毅的藝術創作
· 李向陽採訪
· 劉浪的“流浪”情結
· 抽象藝術需要“晚熟”
· 游離于“形意”的中國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