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本為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09 16:04:36 | 出版社: 中國建築學會

    實現一種以竹來取代混凝土和鋼建造的強烈願望,並以一個住宅作為基本起點實踐竹建造,持續地在中國各地發展經濟、實用、穩固、美觀、以竹為本的綠色都市和建築,以更具想像力和價值的營造啟發可持續發展,是項目最大的意義。——郝琳

竹屋入口和竹外墻板

林間竹屋

    作為花卉四君子之一,竹在中國文化中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古人説:“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在建築中究竟有怎樣的優勢,借助竹屋項目,我們採訪了設計師郝琳。

    a+a雜誌:您設計這個項目的初衷是什麼?

    郝琳:在大環境下,我們需要在全球特別是中國倡導:通過綠色創新發展自然的可持續都市與建築——採用和提升本地的素材,並與當地的景觀、資源、氣候和風俗相適應。在應用適當技術的情況下,建造要有利於本地的長遠發展。這對資源保護、環境産業提升、社會就業以及地方風土的保育都有深遠的意義。這一面積約200平方米的房子是中國第一棟多層現代竹屋,也是在雲南建立的竹結構住宅的典範。這棟兩層樓的結構是利用本地竹材料加工製作建築結構和竹制內外墻板以及其他建築材料完成的。在室內的設計中,竹材料也成為素材主題。我們相信,在21世紀,城市和建築仍然具有深刻變革的動力,而這種動力來自社會對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願望,竹子的建造是一種途徑與動力。

    a+a雜誌:為什麼要選擇竹子作為材料?

    郝琳:使用竹材是因為它是這一帶對生態最有利的建築材料,竹幾乎可以在中國任何地方生長,四年即可生長成材, 並在生命週期裏吸收二氧化碳。竹結構很輕,因此比沉重的混凝土結構更能有效地抗震。竹屋可以由當地村民建造出來, 而不需要重型、昂貴的施工設備。我們的技術是基於一個遮雨系統和複合板, 建築的隔熱性能很高,這一技術的應用潛力不可估量,它為中國的新鄉鎮提供可負擔起的、生態的建造方式。 建築師正在和包括康橋大學在內的學術機構的科學家、工程師們一起,開展這個研究實踐和技術轉讓項目。目前,繼昆明與成都的實踐,我們正在與竹子之鄉安吉政府合作開展竹培訓研發與中心的設計建造。

    a+a雜誌:對於這個房子,您是怎樣思考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建築問題的?我們要怎麼衡量和判斷這個建築的綠色?

    郝琳:綠色建築的關鍵在於倡導多元化角度的思考模式和對綠色創新的尊重、溝通和理解。當代全球綠色建築仍然處在萌芽狀態。靈感、創新、孵化和投資還存在著太多的可能性,多數沒有被探索。這個房子的觀察點不在於通常的“建築性”,而在於如何研究和實踐某個特定的環保技術,搭建廣泛參與的平臺,發掘竹子作為當代建造核心素材的可能性,這樣的角度具有深刻的環境、經濟與社會意涵。

   a+a雜誌:針對當前中國的綠色建築形勢您有怎樣的看法?

   郝琳:近期,我常聯想到雲端和柯達這兩個問題。綠色都市與建築的資源網路是否應當具有雲端的特質?高效部署資源或獲得服務,實現動態平臺,方便的參與性,降低對專業知識的依賴,這是一個趨勢。而柯達的問題是不能及時預測産業變革的大未來並相應轉型。綠色都市與建築的思考不是以LEED或BEAM界定和終止的。綠色的都市和建築還有什麼可能性?危機在哪?綠色新産品、新工種、新市場在哪?如何轉化成為政策並融入制度?如何藉由教育透過包括建築在內的綠色産品使民眾尊重綠色創意、理解綠色創新的目標。在高端,我們需要創新;在中端,我們需要以綠色提升質素;在低端,我們需要溝通。 這也是一個趨勢。

 

下一頁節選上一頁在紅與黑的世界裏甦醒吧!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2012年第二期
· 追溯與再造
· 以現代媒材激活傳統精神
· 融合材料 續接觀念
· 從題材到語言看美術與中國的關係——曹慶暉訪談
· 巴洛克拓撲
· 為靈感而設計文
· 在紅與黑的世界裏甦醒吧!
· 本為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