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向京書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01 13:14:52 | 出版社: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觀看之道》局部 —— 萬花筒 

向京,

我陸續收到藝術家的來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述角度和方式,特別有意思。你在給我講故事。在你的兩個故事當中,其實已經涵蓋了特別豐富的“關係”脈絡。但似乎所圍繞和展開的更多還是與家人的關係,是親情,再具體一點的話,就是子女和父母的關係。中國人講“孝道”,這個詞也是沒有辦法翻譯的,即使有翻譯也不會精準,因為在西方文化中本來就沒有這樣一種倫理規範和道德要求。“善事父母為孝”,而孔子所説的“孝”是建立在“敬”的基礎上的,“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質,不然便與善事犬馬一般了。因為有了“孝道”,使得原來的宗族倫理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家庭倫理。在人類所有的愛當中,大概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可以最大程度上接近於“無私”的(上帝被稱作天父也是因為這樣的一種“關係”最能比喻和貼近這種愛),這種愛在通常的情況下是不需要要求的,比孩子對父母的回應——即“孝道” ——來得更加自覺。中國父母對孩子的管教與西方的不同,於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就不同。這種期待倒不見得是去期待孩子能夠達成多少在物質上的回報,而是期待孩子能夠擁有一個依照父母所設計和想像的人生,因為自信于對自己孩子的愛,這種設計和想像往往被一次次的確認——如是人生一定會美好的。其實,這裡的父母們最大的命脈還是在於想要榮耀自己,在於驕傲。如此一來,他們的愛最終還是歸回了私心。在中國,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特殊的,有著更多的牽掛和寄盼。你説的這兩個例子:一個是對於這種關係的順從和敬服,一個是對於這種關係不依賴的企圖。而在這樣一種關係之外的,還有大千世界,還有著更加複雜密布的誘惑與網羅。先寫到這裡。

                                                                                             姜節泓

 

姜節泓,你好!

我是因為説不清楚所以講故事,或者説不想用理論系統的方式講述自己的觀點,只能用我一向習慣的描述的方式表達。但我想講的並不是孝道或親情之類的,我想説的還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是個人價值和群體價值的衝突,你現在介入這個話題已經帶有西方思考維度的方法論,你我之間已經出現了 “文化的差異”,哈哈,當然我首先反省自己表述的不清晰,所以還要抖擻精神想辦法講清楚。

我講前面的故事的意思是,我們思考的前提首先還是應該立足中國現實,生存的現實永遠應該是藝術要面對的問題,只有在生存的前提下,才能表達對人對人性的關心。中國的社會是個差異性極大的社會,所有的社會問題都來源於各種差異,萬惡之源首先是貧富的差異,原本沒有鄉村到城市的移動,大家安於自己的命運避開彼此的差異也就相安無事,而現代性帶來的城市化進程讓太多人迷失了自己的家園。自己的家庭、出身好像是人無法擺脫的緊箍咒(而對很多人來説竟是急於擺脫的緊箍咒),成為人性在當下時代不斷異化的動因。前兩天還去看了劉小東在尤倫斯的新作,在東北老家畫的兒時的朋友,同時,台灣導演侯孝賢還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我很耐心地花一個小時看完了,很多感慨,片子比畫作好,讓整個事件立體了,成立了。故鄉的情懷,鄉村的遠去,都是侯導原本關心的話題,和劉小東這個回家的偶然念頭重合在一起,能傳遞的更多資訊和情感。當然有劉小東這個主角的進入,那個環境以及環境裏的人物就不再是平面的了, 而産生了距離、差異和層次,已經不僅僅是每個人的境遇了,當空間置換,劉所做的所有事都喪失了意義的支點,連他自己都沒了自信。故鄉只是個情感的概念,直面的只剩下中國的現實,面對這個現實,即便我們不是劉的老鄉,我們還是有感同身受的痛感,這時的故鄉才又真正恢復了意義。我們説國際風格的可惡之處不在於它答案正確與否,在於僅僅套用的方法論而所涉及的不是我們的問題,甚至是偽問題,語義在不同的語境裏産生不同的含義。劉小東在每個人生活的現場畫寫生,汗流浹背,頂烈日、冒大雨,只覺得是個挺辛苦的勞作,為什麼要畫呢?在畫什麼呢?他所強調寫生時的客觀性有意義嗎?可能嗎?我看的時候一直有這個疑問。直到所有的畫作到了正規的展廳,專業的布展把劉寫生的行為作了很充分詳盡的闡釋,包括劉的日記、所有人物的背景、大小畫幅,以及那部紀錄片,全部加在一起,劉所屬的場域才全部復原(儘管我認為除了侯的片子,大多的素材還只是素材,還不是藝術家的 “話”),語境才完全産生,藝術那些個“意義”才顯現出來那些個,全部加在一起,劉“意義”。我想説的是,好的藝術還是應該直面現場,並不是説現場的那些素材,而是有創作者自己態度的對現實的述説,對生存現狀的述説。這是我初步想説的問題,不知説明白沒有,後面還有很多想説的意思。慢慢來吧。

                                                                                               向京

1  2  3  4  5  6  


下一頁正文二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正文二
向京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