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畫浩瀚如煙,薈萃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自古至今,文人雅士、達官貴人莫不醉心於書畫,藏之、鑒之、賞之,收藏與鑒賞相繼而興。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委員會副主任劉新崗癡情于古代書畫收藏與研究。他先後在《中國書畫》、台灣《歷史文物》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20余篇學術論文,如“佚名《子母猴》的作者、年代及流傳考”、“宋代陳皋《蕃騎弄蕭圖》探析”、“被‘畫史’遺忘的世外高僧——壽峰”“元代繆佚的《雲山霧靄圖》”、“蔡琇的傳世之作《飲中八仙圖》海外回流”等新論皆是他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年初,在中國收藏家協會評選並授予“收藏鑒賞家”稱號的11名收藏家中,劉新崗便是其中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書畫收藏鑒賞家”。 劉新崗(筆名:文山、岱松)自1993年開始涉足書畫收藏,先是當代,然後是近現代,書畫藏品總量逾5600余件。近幾年,他將經營企業的所得幾近全部用於古代書畫收藏,至今無怨無悔。他認為,收藏是學習的過程,在收藏中,可以揣摩古人的心境、處事的行為和理念,其書法之美、章法之美、筆法之美、墨法之美、文法之美和意境之美,能夠陶冶性情。目前收藏有宋元時期的作品38件,明代的作品220多件,清代的作品900多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書畫鑒定家、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肖燕翼及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陶瑜之等專家在看過他的藏品之後,給出如下結論:“就古代書畫而言,除故宮、國博、上博、遼博、南博和天津藝博之外,目前新崗的書畫藏品無論從數量還是品質上,都堪與國內其他各省、市級博物館的藏品相媲美。” 在採訪中,劉新崗多次強調收藏的意義在於學習和研究。他認為,下的功夫越大,收穫也就越大,真正驗證了“天道酬勤”這四字的含義。今年8月,他的論文《明末清初畫家牛石慧真實身份的考證》在台灣《歷史文物》月刊上發表。他歷時5年,通過對牛石慧和八大山人的多件作品,從繪畫技法、落款方式,及所鈐印鑒等方面分析比較,查閱大量的史料,又遠涉江西親臨奉新山中考察“牛石庵”遺址,經過分析論證,否定了上百年來的中外學者關於牛石慧與八大山人“兄弟説”、“法門兄弟説”、“亦僧亦道説”等觀點,做出了“牛石慧與八大山人為同一人”的論斷,引起國內外美術史學界、書畫界及收藏界的關注。 關於古代書畫收藏市場,在2011年初劉新崗為《中國收藏拍賣年鑒》撰寫的論文《古代書畫收藏的價值取向》中提出,古代書畫收藏市場的春天並未真正到來,充其量是向著春天靠近了一步,亦可以用“乍暖還寒”來詮釋。冷靜分析古代書畫市場,不難看出尚有諸多不成熟甚至偏激的因素: 第一,盲目追奪《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導致“群雄搶過獨木橋”。市場成交的高價古代作品絕大部分是《石渠寶笈》裏著錄的,但《石渠寶笈》著錄的不一定都很準確、很精彩,甚至可以説不一定都是真品。早在晚清時期因無照相技術,就有按《石渠寶笈》中的敘述造假的贗品,且發現已充斥到市場中來,增大了收藏的風險。 第二,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重名輕藝”現象,這一點尤為突出。凡是“大名家”的作品,無論精品還是一般作品均有人願意出高價購買。更有甚者因購買者的不正常需要,署“大名家”款的贗品亦能賣出不應有的價格。而“二流名家”的精品力作卻得不到應有的價位,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價物反差。 第三,與近現代書畫市場價格的“寶塔型”結構相比,古代書畫市場價格的“燈架型”結構則顯得脆弱和欠豐實。有的收藏家出於攀比炫耀、“急大功近大利”之心理,對“二三流書畫家”的作品不屑一顧或重視不夠,而使這些作品達不到應有的價位,從而出現了“大名頭”爆天價、“中名頭”不上價、“小名頭”沒啥價的不正常現象。 第四,收藏家存在“懼古”心理,對於古代書畫的收藏,一般的收藏家都認為真偽不好鑒別而望而卻步。其實古代書畫的偽贗問題不足為慮,相比較近現代書畫的辨偽,古代書畫的作偽更容易識別。因為近現代書畫作品由於時代較近,在繪畫的材料等方面容易摹倣到位,從贗品角度看,收藏近現代名家書畫的危險大於古代書畫。 第五,現在中國古代書畫的鑒定能力與專業研究嚴重滯後,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劉新崗認為,古代書畫的收藏,對收藏者必備的素質提出了要求,收藏者要具備“四力”,即:眼力、心力、魄力和財力。所謂“眼力”是指辨真偽、斷優劣、別精粗的能力;所謂“心力”,則是毅力、耐力、定力的綜合體現,是執著而不頑固,自信而不自大,心態平和而又不失進取,境界昇華而又不離世脫俗,是一種學養、境界、睿智的綜合反映;所謂“魄力”,即是善於和敢於抓住時機,該出手時便出手;而“財力”是指經濟基礎。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收藏家,必須向著集“四力”于一身而努力。收藏應當循序漸進,先從進經入典的小名家開始實踐,通過對畫理、畫風、畫藝的一步步加深理解體會,不斷積累經驗,厚積底蘊,進而上窺中名頭、再到大名家,而不能本末倒置。 隨著藏品數量增多,劉新崗感覺也多了一份責任,那就是保護、傳承和弘揚。目前他籌建的7000平米的“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已接近完工。他誠懇地説:“要給前人、世人、後人都有一個交代。把這些作品保護起來,通過展覽,愉悅廣大民眾,喚起民眾的藝術追求和文物保護意識。”他以至誠之心,早已超越聚財與休閒,而在研究與保護的層次上愈奮愈進,書寫著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彩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