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國嘉德開啟了國內紫砂壺拍賣的先河。之後,翰海、朵雲軒、保利、西泠等拍賣公司陸續開始拍賣紫砂壺。2010春拍中,一把創作于1948年的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相明石瓢壺”,引起藏家的激烈競價,終以1232萬元成交,創出紫砂壺拍賣世界紀錄。紫砂壺不斷升溫的價格,使其成為不少投資者關注的目標。 文化內涵提升紫砂品位 紫砂壺貴的不是原料,而是其文化含量。紫砂泥雖有優劣之分,但不是作品價值評判的關鍵因素。在眾多紫砂壺中,如何挑選到一把好壺,無論是紫砂新生還是老手,都是一個難題。投資收藏紫砂壺時,需要投資者具有“慧眼識珠”的本領,畢竟紫砂壺存在著良莠之別。紫砂壺歷來受到藏家的重視和青睞。早在明代即有“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清代曾有諺語雲:“宮中艷説大彬壺,海外竟求鳴遠碟”之説。雖然晚清以前的老壺目前價格已高達幾百萬元,但是在未來仍然可能會快速上漲。例如:2010秋拍,清道光邵大亨制紫泥大德鐘壺,以481.6萬元成交。此壺泥質呈板栗色,純正紫潤。通身手感極佳,撫之如嬰兒肌膚。此大亨德鐘壺,尺寸碩大,卻不顯粗率,近觀製作隨意自然,如信手拈來,遠視整器周正秀雅,若渾然天成,技藝手法已臻紫砂壺藝之巔。2010秋拍,清中期禦制描金朱泥詩文山水六方蓮子壺,以358.4萬元成交。該壺造型簡練大方,形體圓中帶方,線與線、線與面形成起伏節奏,剛柔並濟。清龔心釗舊藏陳仲美獸鈕紫砂壺,以201.6萬元成交。陳仲美生於明萬曆年間,江西婺源人,是明代極具創造性的陶藝家,又是一位把雕塑技藝與紫砂壺製作完美結合的壺藝家。以上幾把壺的成交價格均打破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的清乾隆剔紅饕餮夔龍紋紫砂壺147.7萬港元的歷史最高價紀錄。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十分重視傳統紫砂工藝的恢復、保護和發展,1950年11月成立紫砂産銷聯營處,1954年在蜀山地段建立紫砂工藝合作社,把僅有的30多名老藝人組織起來。翌年春,宜興紫砂生産合作社成立。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七位著名紫砂藝人為“技術輔導”,開始了新一代紫砂藝人的培養和手工紫砂陶藝的傳承工作。目前,這些老藝每人平均已作古,他們流傳下來的作品在拍賣市場受到追捧。顧景舟生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紫砂界尊稱為當代“壺藝泰斗”。他的作品價位穩定在四五百萬元,其作品是各家拍賣公司的徵集重點。蔣蓉的作品價位緊隨其後,有3件作品價位超過百萬元,其中2009年秋季拍賣會蔣蓉、范曾合作的蓮藕倒流壺以134.4萬元成交。此外,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的作品價格約在二三十萬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