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衎 竹石圖 絹本淡彩 189.9×55.2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自古以來,名人雅士對竹就有太多的吟咏和讚美,色澤之美曰:猗猗綠竹,如同碧玉,青翠如洗,光照眼目;姿態之美是:清秀挺拔,竿勁枝疏,鳳尾森森,搖曳婆娑;聲韻之美言:搖風異雨,滴瀝空庭,打窗敲戶,蕭蕭秋聲;意境之美是:含露吐霧,翠影離離,倩影映窗,如字如畫。文人雅士對竹這種無法化解的情愫還有更深遠的內涵和象徵。“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是竹的剛正;“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竹的堅韌;“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是竹的清高;“淩霜竹箭傲雪梅,直與天地爭春回”是竹的自信;“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是竹的氣節。竹的高尚品格和淡泊情操正是文人在文化品性上的不懈追求,也是衡量自我操守的準則。 在文人的觀念中,有無竹直接關係到居舍以及主人的雅俗品位。因此,即使暫居、借居,竹的栽植都不可或缺。而居室懸挂以竹為題材和內容的書畫作品更是文人雅士所不可或缺的。我們可以找到晉代王徽之種竹感嘆:“何可一日無此君!”宋代劉克莊借居友人處,親手栽竹,並作移竹一詩,咏曰:“借居未定先栽竹,為愛疏聲與薄蔭。”南宋葉夢得曾在《避暑綠話》中稱:“山林園圃,但多種竹,不問其他景物,望之使人意瀟然”,更能找到多少文人以竹為題材的傳世之作,又有多少咏竹之句廣為傳誦……因為,竹已不只是一種植物,而是中國文人藉以怡情的文化元素。 筆者眼前懸挂著的是元代畫竹名手李的《竹石圖》,作品為雙軸對屏,分為兩幅,實是一幅作品分割而成。 李(1245—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薊丘(今北京市)人。皇慶元年(1312年)為吏部尚書,拜集賢殿大學士。追封薊國公,謚文簡。他尤善畫枯木竹石,傳世雙鉤竹尤佳。墨竹初師金代王曼慶,後學北宋文同;雙鉤設色竹師法五代南唐李頗。李曾遍遊東南山川林藪,還出使交趾(今越南),深入竹鄉觀察各種竹子的生長狀況,是一位既具有深厚傳統功力,又注意師法自然的畫家。 李著有《竹譜》一書(《知不足齋叢書》收入七卷本),是他生平畫竹經驗的總結,約成書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前後。此書對不同地區各類竹的形色情狀記述詳細,對各類竹的各種畫法也有詳盡論述,是學習畫竹者的津梁。因他師法自然,了解竹子的結構和造型,故在他筆下的竹子才那麼栩栩如生,在當時就是“人爭欲得之,求者日踵門不厭”。當時人評論其畫竹,二百年來,用意精深,無如之者。于竹之形色情狀,辨析精到。《竹譜》圖文並茂,是古代畫譜中有譜,有圖之先河。全書分畫竹、墨竹、竹態、竹品四譜,七卷,尤詳于竹品譜。描述了三百餘種竹類,包括各種罕見竹類,對於其形態、品性、畫法均有詳細闡述,讀來真折服其對竹知之深,可謂傳世妙筆。 此幅《竹石圖》是畫竹的大幅作品,竹的細筆勾描和湖石的層次分明,加上石坡的簡單表現,將竹子的秀麗之感襯托得美妙無比。在繪畫技法上,畫家將竹一筆筆地用雙勾為之,賦色以墨色按照竹葉、竹節的結構渲染出竹子立體感,看來讓人驚嘆畫家出色的寫實功力。題字表明作品完成于1318年,李當時已是74歲的老者,筆者以為,這幅作品是否為有的學者所説為其早年之作而後題者,尚有待研究。如果這件作品正是他的晚歲之筆,我們則更敬佩其神奇的筆法了。 讀著李的《竹石圖》,我們仿佛看到在暮色如煙,翠竹似墨的幽境中,在“東墻疏竹影”、“窗前竹動風”的情韻中,畫家情絲涌動、雅韻盎然。讀著李的《竹石圖》,我們仿佛吟誦著“低齋結空野,小竹移孤林”,吟誦著“久欲從君借竹看,東風又長碧瑯。午陰坐久晴雲落,夜漏眠遲白露轉。韭葉連畦從料理,菊花分逕共平安。洞簫一曲載新管,石上雙吹翠袖寒”。一句句詩歌又好似一幅幅清幽的圖畫,訴説著文人高潔的追求,在筆下,更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