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王毅:傳承中華墨文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06 15:46:15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文房四寶”之一的墨,既有集書畫、鐫刻、造型藝術為一體的外觀,又有百年如石,一點如漆,宜書宜畫的功能,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在中國人的理念中,墨是文人情結的體現,以墨言志、以墨抒情、以墨咏懷,墨詮釋著文人氣息和高雅情趣,因而千百年來備受文人雅士喜愛,以至墨也成為一大玩好,自古便有“紫金不換,名墨難求”的説法。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很少有人用毛筆了,更少見把墨錠慢慢磨開,墨香四溢的那般雅韻。作為文房用具的墨,如今已成為藏家之珍寶。上海收藏家王毅便是當今國內古墨收藏領域的集大成者,20多年來癡情于墨的收藏,致力於中華墨文化的研究及推廣。如今,王毅已收藏有上自宋明、下至現當代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墨1500余錠,重點收藏清代“四大墨家”(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監造墨及禦墨,歷代名人(包括文化名人、書畫家、官員士大夫等)自用墨、禮品墨,及反映辛亥革命、解放運動、抗美援朝等時代特徵或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墨,並著有《中國墨文化大觀》、《古墨》等書。

王毅生於書香門第,從小臨帖習字、飽讀詩書,文房四寶常伴其左右,中學畢業後插隊到上海郊區,上世紀80年代初回到上海。那年中秋,王毅看望外婆中意外得到贈與的幾錠文革後退回的清代徽墨。王毅對這些做工精細、墨質上乘的古墨愛不釋手,從此與墨結下不解之緣,癡迷于墨的收藏。20多年間,足跡遍佈上海、北京、廣州等各大城市的古玩市場、文物商店、拍賣會場及徽墨製作地,安徽歙縣、休寧、黃山等地,還經常“上山下鄉”去尋覓古墨珍品。

1990年冬,王毅利用出差的機會,去了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他踟躇于攤位中,一錠墨引起他的注意。墨的正面寫有“飲冰室用墨”,背面寫有“曹素功督造 辛酉四月”字樣,兩面文字皆用金泥填制,熠熠生輝。原來此墨竟是梁啟超的自用墨,王毅便向賣主詢價。沒想到賣主開價就是一千元,並不肯還價,這可難住了身上僅剩不到兩百元的王毅。為了收藏到這件珍貴的古墨,王毅毅然將身穿的新皮夾克和隨身帶的手錶作為抵押,換到這錠墨。十多年後,當王毅得知天津市政府恢復修繕了梁啟超故居和飲冰室書齋,將其辟為天津梁啟超紀念館,便在開館之際,將此墨及一批與梁啟超有關的珍貴文物捐贈給了梁啟超紀念館,以供研究。

在王毅的眾多藏品中,有一錠蔡鍔的自用墨非常珍貴。王毅回憶説,這錠墨是他2003年去昆明旅遊時意外購得。那天,在遊玩之餘,王毅習慣性地到當地一處古玩市場閒逛,發現有一攤位擺放了許多少數民族使用過的雜件,這引起了王毅的興趣。在林林總總的物品中,一錠墨引起了王毅的注意,墨的正面鐫刻隸書“松坡自製”四字,背面刻隸書“寶慶蔡氏珍藏”六字,側款書寫“徽州胡開文按易水法制”,字體和四面邊框裝飾圖案均用金泥填制。憑藉多年的知識積累,經過仔細辨認,王毅判斷此墨為蔡鍔自用墨,當即買下。回滬後,又請專家對墨質、字跡等進行分析鑒定,最終斷定此墨為胡開文墨莊制、蔡鍔親筆隸書的蔡鍔自用墨。王毅介紹説,蔡鍔將軍病逝于日本,年僅34歲,其生前遺物不多,僅留下指揮刀、數錠自用墨及隨身衣物等,由好友蔣百里帶回國。此墨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且製作精美又是蔡鍔親筆,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王毅説,他的收藏事業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要感謝不少藏家、前輩對他的支援和幫助。“我在收藏墨的同時,也在不斷研究墨文化,經常在各類報刊上發表文章,並在社會上引起一定反響,很多人開始知道我對墨的愛好,對墨文化研究的執著。在我的藏品中,有一部分是藏友、前輩相贈。著名藏書家高吹萬先生的後裔高鋅先生就曾將家藏的十錠清代古墨悉數贈與我,榮君立女士也曾將其夫汪亞塵先生生前珍藏的清代道光年間的名墨託人轉交給我。更有一些素不相識的熱心藏友或郵寄、或登門拜訪,送來錠錠良墨,豐富了我的收藏,使我獲益匪淺。”

如今,王毅已逐漸放緩了收藏的腳步,將更多精力用於對古墨的研究及墨文化的推廣。他説,“墨是文人書畫創作必用的消耗品,極易損壞,因而存世量相對較少,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迅猛發展,即便是墨這樣的小眾收藏品,價位也是倍增,且贗品充斥市場,良墨難求。現在我去古玩市場,主要是為了及時了解新的仿製手段及贗品仿製的程度,好的墨大多都已被博物館和國內外藏墨家收藏了。”對於想要涉足古墨收藏的朋友,王毅建議,可以先從較有時代價值的現代墨入手,循序漸進。

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王毅準備在明年10月舉辦《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紀念墨展》,展覽將展出與辛亥革命及孫中山有關的各類紀念墨,目前正在積極籌備。王毅認為,收藏不能僅僅只是孤芳自賞,更要為社會服務,他希望通過墨這樣一個文化載體,反映那段風雲歷史。王毅説,他的兩本新著《文人墨》及《中華徽墨》也將於明年正式出版。

下一頁『南謝北徐』之間——鑒定家謝稚柳與徐邦達的過往上一頁金融危機中的珠寶收藏與投資價值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十五期
· 從西方當代設計拍場反觀“中國智造”
· 當代藝術:市場回歸學術
· 內地藝術發展可借鑒“香港模式”——訪佳士得亞洲區主席葉正元
· 漲聲四起的 鼻煙壺市場
· 美國的藝術品保險——訪藝術品投資專家馬天
· 金融危機中的珠寶收藏與投資價值
· 『南謝北徐』之間——鑒定家謝稚柳與徐邦達的過往
· 郵市強勢調整 幣市溫而不火
· 《巴人汲水圖》十一年的升值傳奇
· 大都會博物館讀畫記(四)
· 年終盤點2010年的100個藝術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