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展示中華智慧  再現城市繁華——訪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展示總設計師、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21 13:07:13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記者: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請問在中國館展示設計中這個主題是如何展示的?

潘公凱:中國國家館的主題是“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這與整個世博會的大主題是一致的。國家館的展示內容確定為兩方面:一、歷史上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二、近30年來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體現出來的智慧。我們選擇了多個點來反映這個主題。首先,用《清明上河圖》反映中國古代城市面貌;其次,選用拱橋、鬥拱和園林等代表中國成就的建築元素來展現古代城市建築規劃中的中國智慧;第三,我們從“3億農民進城”和“中國建設低碳環保城市採取的措施”這兩個角度對當代中國城市智慧加以詮釋。記者: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中最大的創新體現在哪?

潘公凱:我們最大的創新體現在整個設計植根于中華智慧,緊貼中國國家館展示主題。在具體設計中,我們依託中國國家館恢宏大氣的建築空間,採用藝術裝置的手法來營造空間與造型,追求視覺上的總體和單純,利用多媒體影像手段和多維的藝術綜合手法,形成中國國家館震撼的視覺衝擊力。在細節方面,我們有很多創新。例如我們將《清明上河圖》放大了數百倍,並對其進行動畫處理,增加了夜市場景,觀眾能夠看到裏面的人物、馬車和水裏的小船都在活動,非常生動;我們將古代的拱橋與現代的立交橋、古代木結構的鬥拱和現代建築的鋼梁以及古今不同特點的園林融合在一起進行展示,讓觀眾在體會古代建築智慧的同時,體驗古今對話的樂趣。這些都是創新,具有原創性。

記者:中國國家館展示設計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是否存在遺憾?

潘公凱:我們從去年1月份才開始正式接手這個項目,而中國展廳是各館中展覽面積最大的,有1.6萬平方米,展覽內容比較多而且複雜,在短時間內把它們整合在一起難度很大。同時我們工作中需要隨時修改,改進的意見來自各個方面,比如我們自己的新想法、領導的新要求以及施工條件上的限制。這些都需要修改方案,使得我們的時間難以控制。所以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時間總不夠用,怎麼趕都來不及。我們的團隊非常辛苦,很多時候大家都是通宵在做事情。

中國館展示設計中還是有些遺憾的。我們覺得有些細節做得比較粗糙,沒有完全達到自己的標準。比如説鬥拱的柱子,由於時間短,柱子的圓弧打磨得不夠精細。這些工作都是非常費工夫的,很多小細節我們自己控制不了。

記者:中央美院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參與世博會的設計,其優勢在什麼地方?通過參與這種大型項目,對中央美院的藝術教育有什麼影響?

潘公凱:中央美院為世博會做設計的優勢應該從我們擔當奧運會設計主力説起。在“為奧運設計”中,中央美院在中華文化元素的創造性運用、國際大型設計工作、教學研究和優秀人才培養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央美院能夠在短時間內拿出這麼多的設計方案,也是基於我們之前教學成績的鋪墊。美院在課程設置上是具有國際性和前瞻性的。參與這種大型項目是對我們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檢驗,同時對中央美院的藝術教育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做項目時,老師往往會讓學生都參與進來,這是非常實際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得到實實在在的鍛鍊。

記者:您認為現代設計在中西方的差異性體現在哪?設計對中國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這次世博會對中國設計領域有何重要意義?

潘公凱:現代設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發展起來的新理念,它是與工業現代化密切相關的視覺藝術的一個大門類。設計所産生的創意價值在目前高端商品中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利潤空間。在服裝行業,越高端的品牌,其利潤率越高,最高的甚至達到50倍,這些都是設計創造的。從國家角度而言,我們對設計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像歐洲一些國家,他們都把發展現代設計作為一項國策,作為國民經濟增長重要的引領性項目。但設計在中國發展時間較短,只是一個新興行業,大眾對它的關注度較低,甚至認為它比純美術低一檔。我們目前是製造大國,中國企業更多還是來樣加工和仿製,擁有設計團隊、注重自主設計的企業非常少。中國現在缺少設計領域的大師。這方面就需要國家在意識上有一定的轉變,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傾斜。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設計大師,向世界輸出我們的文化價值。

這次世博會對中國是一個契機,中國學設計的人都應該去看看世博會,這是一個大PK的舞臺。可以説世博會對整個中國設計行業的提升會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尤其在展覽陳列設計方面有很多有益的啟示。相信世博會後中國的設計會上好幾個臺階。

下一頁“入世”筆墨——台灣水墨畫家李奇茂訪談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一期
· 展示中華智慧  再現城市繁華——訪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展示總設計師、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
· “入世”筆墨——台灣水墨畫家李奇茂訪談
· 辨酒識簽——解碼法國AOC紅酒的幾個線索
· 翟健民:看好未來十年藝術市場
· “限量版”陶瓷的商業操控
· 刀下留真—— 印人白石老翁
· 揭開波爾多紅酒的歷史面紗——走進波爾多紅酒與紅酒貿易博物館
· 識年款辨宣德
· 張大千書畫作品拍賣市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