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爾多,城堡和酒一起走過了2000年。這裡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酒葡萄園中心, 有超過12萬公頃的葡萄樹和400個貿易點。事實上,貿易商、酒葡萄園種植者、土壤,甚至他們的語言,都在參與這個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更有趣的是,我發現在博物館保存的一張1743年的舊地圖上,一道護城墻把波爾多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內城和外城。夏爾隆區在那個時代還屬於外城,而內城則只限于皇宮貴族居住,不支援個體商業活動。也正是從那個時代,葡萄酒貿易開始在外城蓬勃發展。正如19世紀初的法國作家維尼所描述:波爾多蔓延的河岸線,開始被林林總總的新住宅所覆蓋,直到海邊,那也正是我們的紅酒入海出關的地方。 博物館內,我們可以看到古老的賬本上密密麻麻地用義大利文記載的往來業務。我了解到,波爾多的紅酒貿易從古至今,體系完備,分工詳細,權責分明。儘管現代貿易的發展不斷衝擊著傳統貿易的方式,但波爾多的經營體系卻沒有多大改變:葡萄園種植者(Vigneron)或稱莊園主,分佈在地區各地,他們一般只負責種植和釀製。而對葡萄酒的輸出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另外兩個角色,用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説,就是經濟人和代理商。經濟人(courtier)是最了解這片土地的人,對於波爾多地區的居民來説,這是一個類似神甫的角色,一份神聖的工作。由於此項工作一般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家族事業,因此他們也最了解葡萄酒的年份和品質,他們負責為葡萄酒年度評分和制定價位,並推薦給下一個環節的關鍵人物——代理商(Négociant)。代理商是真正意義上的商人,由他們負責酒的出口和貿易。這兩個古老的角色保留併發展了幾百年,即使是現在,你要想去買酒,大多還需經過代理商,某些上等酒莊甚至沒有權利直接將自家的陳釀賣給到府客戶。 每年的9月到10月是葡萄收穫的季節,葡萄酒在此時開始醞釀,到次年的一月,各家葡萄莊園主會邀請經濟人和行業人士來品酒。對他們來説,這既是傳統的慶祝,也是對當年葡萄酒做出評判認定的一個專業步驟。經紀人品酒之後就對當年酒的品質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後莊園主再考慮是將葡萄酒入樽還是繼續儲存。談到這裡,館長深有體會地提到了紅酒行業公認的職業道德,那就是謙卑與信任。在這個靠天吃飯,與自然打交道的行業裏,即使是頂級酒莊,擁有最優異的自然地理環境,種植者仍然對自然懷有敬意,保持謙卑,因為誰也不能保證當年的葡萄是否能獲得優異的品質。同時,酒質的好壞也需要經過專業人士的品嘗認定才能推廣,莊園主是沒有權利自己走出去賣酒的。所以,信任——在各項環節之間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博物館內還存有一份完整的1855年酒莊分級表。説到這張讓八大名莊全部歸屬波爾多的葡萄酒行業寶典,想必中國的收藏家們對它並不陌生,我也很想知道當地人是怎麼看待他們的名莊和收藏的。據館長介紹,1855年分級表制訂後只有過一次變動,就是1973年“木桐”莊(Chateau Mouton-Rothschild )的升級。當年“木桐”莊從二級酒莊破格晉陞為一級酒莊,在業內曾引起軒然大波,這也成為葡萄酒歷史上唯一的例外。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老黃歷”提出異議,隨著自然環境、種植手段的改變和市場競爭的加劇,這種終身制的等級制度似乎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葡萄酒的熱情與好奇。與各位愛酒人士分享佳釀,切磋其中奧妙,找出適合自己口感並有收藏價值的那一款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美酒佳釀。 參觀了博物館,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文中數次提到的博物館館長貝卡斯達汀先生吧!我想大家一定沒想到,這位館長先生並不是想像中的一位幾乎把畢生精力都耗在博物館裏的老先生,而是一個熱情、充滿朝氣的年輕人。和他在一起聊天,你會恍然從幾千年的紅酒歷史中走進現代都市。其實,古都波爾多的紅酒博物館的建成時間並不長,只有短短3年!這是貝卡斯達汀先生將商業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心願——讓喜愛葡萄酒的人了解葡萄酒背後的歷史,了解波爾多紅酒的傳統精髓。 外面是初春的波爾多。如今的夏爾隆區雖已沒有了舊日的酒客,卻多了踏春尋古的遊客。紅酒博物館算得上是“波爾多一寶”,葡萄酒的世界是如此的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