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這裡沒有雙年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4 10:47:06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每年9月,是亞洲雙/三年展的群發期,且在部分城市和地區出於資源整合、城市行銷推廣的目的共同組成“羅盤”,開幕日期依次錯開,在亞洲內部製造一道雙/三年展的饕餮大餐效應,屢試不爽。今年同樣如此。如9月初始,就有光州、首爾、台北、釜山、上海等老資格雙年展,也有愛知三年展等令人矚目的新生力量,無不在深刻描畫亞洲迴圈往復、現代化進程下的區域藝術文化策略,其中引發的諸多歷史、文化、社會政治議題同樣意味深長。

對當代藝術系統和現場深入關注的《當代藝術與投資》,此次也不例外,“注目”專題:亞洲雙年展,邀請了蘇珀琪、黃建宏、陳泰松、高士明、潘廣宜等活躍在兩岸的批評家、策展人、藝術記者等撰寫現場報道和研究專文,來搭建對亞洲雙/三年展現場的深度觀察、省思的平臺。在這裡,讀者既能如身臨亞洲雙/三年展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現場,同時也能透過作者的文論感受到大型展事現象背後非常不同的策劃思路、研究視域所包涵的政經訴求、文化機制及藝術實踐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雙/三年展,對於當代中國藝術的進程和歷史線索而言,無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如2000年上海雙年展的舉辦(官方正式接納當代藝術)多被藝術史學家認定為當代中國藝術的重要里程碑。而由此揭開的當代藝術的全球化接軌,緊接著2002廣州三年展和2003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正式舉辦、成立,也深化、明確了當代藝術在政府主導下成為新興文化代言人的角色。自1980年代起激烈發傳統和對抗官方藝術的“當代藝術”此時完全成為國家文化建設(包括市場經濟建設)的一部分,尤其是成為“創意産業”的重要核心。當代藝術從前的“刻意政治化”及至今天的“去政治化”(主要迎合市場策略)成為主要的趨勢。此過程中,規模化集合了當代藝術國內、外的代表性作品及議題的雙年展毫無疑問闡述了全球藝術的最新景觀和文化、政治層面訴求,而不僅僅是在藝術系統內部發生和變化。

就中國大陸而言,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由於其主辦方(官方美術館)的機制發展策略,將主題重點落在城市文化形象的推廣來提升地區競爭力。其後的成都雙年展、南京三年展(前身為中國藝術三年展)、貴陽雙年展、合肥雙年展,包括最近的中國西部雙年展(銀川)等二線城市、操作背景多為不穩定民間資金、藝術機構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展事,很難在嚴格的學術定位和史學立場上有所作為。北京作為文化中心,也是當代中國藝術生態定義最為複雜、官方和民間各自獨立的區塊,中國美協組織的北京雙年展更是常被忽視。

自2008北京奧運會後,大型、國際級的文化、體育等賽事、展事就層出不窮,而且越演越烈,2010上海世博會將這一國家發展戰略訴求達到了頂峰。雙/三年展同樣如此,而且短時期內、國內各個主要二線城市都在積極籌措新的雙年展來提升地區軟實力精神,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過氣口號並未失去其時代效益,而真正的問題是,在各地頻繁舉辦的雙/三年展背後,我們能夠發現多少與嚴謹、適當、準確的地區文化定位與策略相匹配的行政扶持和學術思考,又將視野放大至亞洲內部的合作、經驗分享及交流,或延伸至全球語境下的文化主體想像和構建,都是雙/三年展嚴肅而長遠的工作方向和目標。

下一頁當代藝術與投資上一頁MX對話:徐渠與Marcue Gruedel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當代藝術與投資第十期
· 動 物 性
· 邊緣上的城市
· 菌簇之生成“照顧計劃——特雷尼亞克藝術計劃空間”
· 李青:似是而非的藝術混合體
· 飄 零
· “你如何在看”
· Clinchcrosscut 2008
· “射箭館”
· X賭場,綜合媒介,2010
· MX對話:徐渠與Marcue Grue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