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徜徉•人間——朱銘美術館的經營策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31 13:18:55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朱銘美術館 兒童季現場照

打造屬於自己的美術館,往往是藝術家的夢想;而屬於自己的美術館,不僅能將藝術家的作品充分地融合於館藏空間之中,更能使美術館猶如藝術家最完美的作品。耗時多年的規劃建設,朱銘美術館不僅擁有獨特寬廣的戶外展覽空間,亦是台灣頗具規模“以藝術家為名”的私人美術館;經營美術館並非易事,通過和一路伴隨美術館成長的朱銘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素美訪談,其中的經驗及經營策略,更可提供我們進一步的思考。

悠遊美術館

1999年,朱銘美術館歷經十二年的建館、籌備工作,于台北縣金山鄉開幕,幾近十萬平方米的面積,倚山傍海的環境亦使得美術館擁有獨一無二的場域,這亦是朱銘美術館不同於台灣眾多私人美術館的優勢;然而距離台北一個多鐘頭的車程,雖不如一般美術館在市區中、交通方便吸引訪客,但換來的則是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提供給遊客獨特的美術館參觀體驗。

回想起當初建館的歷程,執行長吳素美提及“美術館最初的起源,始於1987年朱銘老師開始在金山購地。當初僅是想要找個地方可以當作儲藏空間、創作工作室,放些他的大型作品,而過了三四年後,才逐步有了成立美術館的想法;1995年,朱銘老師至日本箱根的雕刻之森美術館舉辦回顧展,則是另一個觸發美術館走向的機緣。”雕刻之森美術館廣闊的戶外空間,並收藏眾多的雕塑名家作品,作品與大自然場景相互融合,彷彿使觀者站在雕刻的森林之中。這一種視覺與身體經驗在自然中融合的奇妙感觸,亦使得朱銘確立未來美術館的走向,並思考未來如何以利用環境的空間呈現作品的美感與精神。

現今的朱銘美術館,正有如朱銘畢生最大的作品。幅員遼闊的基地,除了陳列朱銘最為人所知的太極系列作品,更有近年來朱銘所著力的人間系列作品,漫步美術館中,亦如同欣賞著朱銘畢生創作的積累歷程;“太極拱門”、“人間系列—三軍”作品,更以巨幅尺度,突破一般美術館室內展場的限制,更展現出朱銘作品氣勢的典範。悠遊美術館的戶外空間,巨幅的作品座落于一個個的廣場中,而點綴于其間的小件雕塑作品,則將作品由點連結成獨特的參觀動線;亦因此,造訪朱銘美術館的經驗,不同於一般美術館、博物館的拘束,而彷彿身在一個自然的環境之中,並徜徉于藝術美感中。

“參觀美術館,有時並不是需要嚴肅地了解一個藝術家的生平或是作品。我們希望觀眾可以在朱銘美術館的氛圍當中,獲得輕鬆的感受。觀眾來到美術館,不見得一定要知道作品代表什麼意涵,而是在這個空間之中,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吳素美執行長並談及“來朱銘參觀的訪客,也許有七、八歲,也許是七、八十歲,很多人可能不是第一次進入美術館,他們看作品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也因此,我們和觀眾對話的方式,就和一般美術館展覽的方式不盡相同,而是走向親近觀眾,並可以使各類型觀眾都能透過作品獲得生活中的美感。”

或跑或跳的孩子們、散步休憩的老人家,或是拿著相機拍照的年輕情侶們,在這獨特的美術館空間中,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和作品互動,亦形成了一幅幅的人間景致。除了戶外的雕塑景觀空間,朱銘美術館的室內展覽空間,亦有相當豐富的作品典藏,並通過不同形式的特展,介紹雕塑藝術的發展;而美術館亦收藏為數不少的台灣油畫名家如廖繼春、楊三郎、李澤藩等人的作品,以及西方現代美術大師如畢加索、米羅、達利、安迪•沃霍等人的作品;這些國內外名家的作品,或是捐贈,或是朱銘個人的收藏,亦豐富了美術館的可看性。

1  2  3  


下一頁嘉德21.28億,引領國內春拍大戰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投資第六期
· 徜徉•人間——朱銘美術館的經營策略
· 嘉德21.28億,引領國內春拍大戰
· 藝術行銷的策略
· 藝術狂歡節背後的汗水
· 收集那些逝去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