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年輕”的資深畫廊 ——James Cohan(紐約/上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3 14:26:09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編者按:當我們為拍賣場的天價熱血沸騰,當我們流連于博覽會的社交氛圍,卻不該忽視畫廊是為藝術市場機制提供養分保持穩定的細胞。不可忽視的中國現象是,熱鬧的二級市場擠壓了畫廊的生存空間,但需要為此現象負責任的同樣包括畫廊自身的經營方式。中國第一代畫廊的成長必定要經歷長時間的蛻變之痛,開闢“畫廊”欄目的目的是為了邀請更多有遠見有責任的藝術市場的參與者,共同摸索畫廊在中國的發展方向。

紮根中國的第一個紐約畫廊

二百平方米的展示空間,連總監在內共三個工作人員的上海James Cohan畫廊相形于北京諸多空間航母級的畫廊而言,可謂太袖珍了。然而每一個對當代藝術感興趣的中國人、外國人、藝術家、評論家、收藏家、學生和遊客,來上海必定少不了這趟原法租界中一棟小洋樓裏的藝術之旅。而這也正好契合了畫廊總監Arthur Solway于2008年來上海開分部的原因:“北京的藝術機構已經很密集了,你很可能來看完我的展覽馬上要去趕下一個展覽,所以你急匆匆只會花十分鐘。”當我們身處798時這樣的感受確實是迫切而尷尬的。當然也可以對Arthur的説法提出質疑,北京的藝術人士多餘上海數倍,往往一個重要畫廊展覽的開幕式便有好幾百人,影響甚廣,非上海所能望其項背。然而顯然Arthur並不想趕這個熱鬧,就個人生活喜好而言,相比較粗糲的北京,他喜歡國際化而又精緻的上海的歷史、文化、建築、街道,甚至草木。

水到渠成的畫廊

James Cohan畫廊總部設在紐約切爾西,成立於1999年,相比于很多紐約老牌畫廊甚至可算年輕,卻已經躋身於一流當代藝術畫廊的行列,成立之初便重磅推出美國極簡主義藝術大師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和英國藝術家組合吉爾伯特和喬治(Gilbert & George)的作品展。次年的2000年更多大師出現在畫廊展覽中,大地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影像藝術家比爾•維奧拉(Bill Viola)、白南準(Nam June Paik)以及約翰•凱奇、約瑟夫•波伊斯等等。對於一個年輕的畫廊,擁有這樣的藝術家陣容似乎不可思議,但事實上,畫廊開創人James Cohan及其表弟Arthur Solway此前已經在藝術圈工作了近二十年。甚至Arthur的父親早在六十年代初便開了一家當代藝術畫廊,與白南準、約翰•凱奇有密切的合作。James和Arthur都曾在數家知名畫廊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如紐約老牌的Leo Castelli、Paula Cooper及倫敦的Anthony d'Offay畫廊,從最基本的包裝、運輸到高層管理,二十年的磨礪讓他們具備了足夠的能力和人際關係去擁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畫廊。再加上紐約前John Weber畫廊藝術總監Elyse Goldberg的加盟,及其帶來的藝術家資源,於是能和大牌藝術家合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其中Arthur個人與維奧拉的合作關係已有十年,包括為其舉辦展覽和銷售作品。一般而言新生畫廊就如同羽翼未豐的雛鳥,挖掘藝術家和收藏家的過程都舉步維艱,而能與維奧拉和史密森這樣的藝術大師保持穩定而長期的合作,對於James Cohan畫廊的快速成長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策略。Arthur承認畫廊一般需要五年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品牌。

優秀的藝術家資源

畫廊經營至今十餘年,旗下二十余位藝術家來自美國、英國、荷蘭、巴西、日本和中國,背景多元化。採訪中Arthur一句:“I am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art(我對中國藝術不感興趣)”嚇了我一跳,然後他微笑地告訴我,他想突出的是“中國”二字:“我不關心藝術家的國籍,我只關心藝術本身是否獨特、是否有力量來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既定方式。”同樣,媒介、風格和題材也不是評判藝術的標準,紐約藝術家Ingrid Calame將地面的紋路轉換成流動斑斕的抽象線條;巴西藝術家Beatriz Milhazes和美國藝術家Fred Tomaselli善於以拼貼的方式構建豐富的圖像世界;中國藝術家季雲飛的現代中國水墨畫以及年輕的藝術家徐震顛覆性的觀念藝術;Roxy Paine超寫實的不銹鋼樹雕塑;年輕女藝術家Alison Elizabeth Taylor恢復傳統手工藝的木紋拼貼畫;日本藝術家Hiraki Sawa和Tabaimo精緻細膩的多媒體影像作品;自然亮點中少不了理查德•朗的詩意靜謐的大地藝術、比爾•維奧拉光影流動富有神秘色彩的影像以及電影導演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定格自然和城市之美的攝影作品。總的看來,畫廊旗下藝術家大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而成熟的創作方法,製作細膩精美,形式感強,再加上與生命、自然、社會相聯繫的觀念潛藏在作品之中,作品的觀賞性和可閱讀性都得到了高度的實現。Arthur告訴我,和藝術家確定代理關係需要先經歷較長時間的磨合,就像確立婚姻關係一樣,總是需要一定的戀愛時間。雖然畫廊的代理藝術家中沒有從學校畢業不久的特別年輕的藝術家,但和年輕藝術家建立合作,從中挖掘好苗子也是畫廊一直注重的的工作方式。譬如在上海分部的群展中,將杭州年輕的影像藝術家陳然、李明,來自四川的年輕畫家郭鴻蔚等的作品與畫廊代理的成名藝術家並置,很好地形成了不同層面藝術家之間的對話。

1  2  


下一頁紙上談兵上一頁古根海姆基金會:藝術比財富昂貴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投資第八期
· 藝術品購買準則
· 春拍後的思索
· 冷門收藏面面觀之一——身價不菲的犀角投資
· 藝術家與贊助者的衝突
· 故宮歷代書畫展,書法展品增加!
· 印尼當代藝術與中國的關係,看了才知道。
· 全球藝術市場完全復蘇?
· 西泠春拍創新績,墨香雅韻自文房
· 有限的作品制約吳冠中藝術市場的發展
· 古根海姆基金會:藝術比財富昂貴
· “年輕”的資深畫廊 ——James Cohan(紐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