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迷心竅”,是我從小就聽母親斥責家人過分偏執于某件岔事的一句口頭禪。如今把它用在一些沉迷古物者的身上,顯得特別富於哲理。可以這麼講,凡是揣著發財夢走進潘家園的人,不管他學富幾車、財富幾何,遲早都會變成“古玩蟲”:神魂顛倒、目光直視,回家後喝茶盯著自家的杯子斷代,吃飯看著盛菜的盤子發呆,出門在外踩到一塊石頭也要拾起來仔細端詳,生怕放過一次點石成金、芝麻開門的機會。 藏友李某曾經是一個頗具靈氣的年輕詩人,曾多次獲得過文學大獎,經常在電視、網路等媒體上光鮮亮相。除開文學創作外,他還開了一家文化公司,生意挺跑火。後來,在一次筆會上,他偶然聽人説起潘家園的盛事,便萌生就此題材寫一部電影劇本的想法。於是,在2004年下半年,他走進潘家園體驗生活,而且很快認識了一批古玩收藏界的朋友,其中有藏友、有專家、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玩販子。 不管這位年輕詩人那一年進潘家園的初衷是什麼,不到半年時間,他很快就癡迷上了收藏,成為京城古玩市場的“常客”。這轉變還得從一隻用尺量不到兩寸,用秤稱不足二兩重的小茶杯説起。 那只茶杯的全名説出來嚇人一跳——“成化鬥彩雞缸杯”(圖44、圖45),它是收藏圈內人人都夢寐以求的寶物。其實茶杯上面的圖案內容很簡單:兩群雞、三組花草、四隻螞蚱,外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茶杯上的色彩也很單調,用藍色青花勾的邊,用紅綠黃紫四色填的彩。説到底,這“嚇人”就嚇在錢上面:1999年,一隻這樣的杯子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曾賣出2917萬港元的天價。古玩行裏大家都知道一條收藏定律:“物以稀為貴”。就是説,同樣時代、同樣品質的東西,存世量越少越值錢。這成化朝鬥彩雞缸杯就符合了這一條,要是按照國內權威説法,目前全世界存量不到五隻。可就是如此珍貴的東西,竟然就被剛剛試水收藏的詩人給撞上了。 “緣分!”詩人總是這樣嘆息。那天,他剛從潘家園北門下車,被一個從江西來的遊商喊住。那人神秘兮兮地從口袋裏掏出一隻塑膠袋,塑膠袋裏包著三層報紙,報紙裏麵包了一隻小紙盒,打開小紙盒,裏面裝著一隻饞死人的成化鬥彩雞缸杯。 “到旁邊去看吧,大門口人太多……”那人警惕地朝四週看看,把詩人帶到東邊圍墻腳下。別看詩人入行不久,可他的文化底子擺在那,國內幾本關於古瓷方面的權威著作他已經讀了個遍,特別是對於歷朝歷代一些名貴品種的基本特徵和鑒定方法更是熟記於心。他拿起那只雞缸杯,看看釉面、看看色彩、看看底款,然後再用大拇指壓住杯身向前推移。結論是:胎質白而細膩、釉質肥潤、色彩到位、底款字跡青花下沉、字形稚氣中透出老道、手感潤滑如玉似童膚…… “多少錢?” “10萬。” “説實價吧!” “少不了多少……要不您給個價。” “1000!” “您不存心買……”那人一邊説一邊重新將雞缸杯裝進小紙盒裏。 “2000吧!” “不行……”那人又用報紙一層層將小紙盒包裹起來,裝進塑膠袋。 “3000,行不行?再不賣就算了,還不知道你這東西是真是假呢!”看起來,詩人雖然入道不久,卻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交易技巧。那賣主果然停下了“收工”的動作,誠懇地説:“這樣吧,您要是存心買,我就説個實價,5萬塊!再少我就要賠錢了。” “哎呀,5000吧,再多我也買不起了,我一月全家老小不吃不喝工資也就這麼多!” “那咱們就無緣了,下次吧!”賣主轉身走了。詩人心裏癢癢的,表面還裝出一副不在意的樣子。他不遠不近地跟在那人後面,打算等他賣不掉了再接著砍價。誰知道沿著圍墻沒走多遠,就發現剛才一直在旁邊觀看的一個中年人趕上賣主,將雞缸杯要過去看了兩眼,迅速點了4萬塊錢,成交、撤離。詩人傻眼了:那買貨的主兒他眼熟,也是潘家園的常客,是個老手。他能掏出幾萬塊錢眼皮都不眨一下,證明物有所值。看來那只雞缸杯還真是老貨!“假若是這樣,我就虧大了!”這一天下來,詩人心情煩亂,啥都沒買著。
過了一段時間,詩人把這檔子事漸漸淡忘了,仍舊樂此不疲地逛潘家園,一面交朋結友體驗生活,一面狂熱地收藏文物。可偏偏在一個星期六的晚上,他又遭遇了那只該死的雞缸杯,不過這一次是在電視節目裏看到的。這也是去潘家園體驗生活後養成的習慣,對於衛星頻道的“電視鑒寶”類節目,詩人是每期必看。這天,他突然發現參加本期鑒寶節目的一位持寶人非常眼熟,待鏡頭推上特寫,不就是前不久在潘家園買走那只成化鬥彩雞缸杯的中年男子嗎?本來無論真假,那玩意兒已經不關他什麼事了,可他這心裏就是放不下,一會兒希望它是真的,一會兒盼著它是假的…… 最後,主持人宣佈:“……經專家鑒定,這只成化鬥彩雞缸杯,確是成化官窯真品,存世稀少,極為難得,保守估價900萬元人民幣!” 這一夜,詩人徹底失眠了。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一大早他就開車去潘家園,逢人就説:“昨晚看了鑒寶節目嗎,那件估價900萬的成化寶貝本來該我買的,放過了,真該死!” 從這天起,詩人進潘家園的初衷徹底改變了,體驗生活、創作劇本的意圖漸漸淡出腦海,瘋狂地搜寶撿漏、囤積古董則成為他的生活主導。特別是對“成化鬥彩瓷”,他更是情有獨鍾,只要碰上他自己認為“開門”的東西,即便一擲千金,他也在所不惜。用他自己的話來説:“只要是成化寶貝,就不能再放過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由此,那些擺攤兒的瓷器販子便暗地裏給他取了個外號——“成化寶貝”。言來言去的,這個外號在潘家園、報國寺、大鐘寺等幾個古玩市場都傳開了,他的本名倒無人呼叫。 兩年後,“成化寶貝”基本上停止了寫作,並且賣掉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接著,由於經濟拮據,他的寶貝兒子撤出了收費昂貴的“貴族學校”,本來按夫妻分工在家裏相夫教子的嬌妻也不得不去朋友公司裏打工,以維持家庭日常開支。 記者有幸應邀去“成化寶貝”家做客,一套四居室的高檔住房裏,從客廳到臥室、廚房、衛生間,只要是有空地,到處都擺放了他買回來的“成化寶貝”。他告訴我:光是“成化鬥彩雞缸杯”他就有500多只。“這些成化寶貝都找專家鑒定過,隨時都可以開出鑒定證書。那些專家眼睛再不濟,就按1%的比例計算,起碼也有四五隻是真的吧?拍賣價那也是上億資産哪!”他説。 我問他,既然手頭那麼拮據,為什麼不拿幾件東西出去拍賣?自古至今,有多少藏家能只進不出,不走以藏養藏之路?他告訴我,拿過,有些東西拍賣公司不認,有些東西進入拍賣後買主不認,所以至今一件都沒能出手。甚至有一些經故宮裏的權威專家看好的東西,也被人説成假貨。 “別著急,總有一天大家會覺悟,認它。到時候上哪兒找這些國寶去?咱們是先知先覺呵!”“成化寶貝”反過來安慰我説。 “成化寶貝”的冷靜沒能維持多久,下賭注似的收藏就像一個無底洞,很快將他的財産與自信抽吸殆盡。前年,為了收購十件“成化鬥彩官窯瓷器”,他變賣了房産,借住到一位出國工作的朋友家裏。天無絕人之路,去年,通過一位專家介紹,香港一家拍賣公司找到了“成化寶貝”,要上拍他的成化鬥彩精品,但前提是要求他送拍的東西必須經過權威科研部門進行儀器測定。於是,“成化寶貝”挑選了幾十件有專家鑒定證書的“成化精品”,花了幾萬塊錢送交北京的一家專業機構進行儀器測試,結果很慘:無一通過,全部為贗品。至此,這位原本前程似錦的年輕詩人精神徹底崩潰了,接著,老婆又帶著孩子離開他回東北老家。他獨自一人靠親友接濟、加上賤賣一點贗品維持日常開支,得空了仍舊在京城各大古玩市場裏瘋説、瘋逛。成天見人就重復一句話自我解嘲:“本來我看準了那只成化雞缸杯,真該死,給別人買去了,900萬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