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有些興趣。世界各地許多原始宗教所崇拜的神往往猙獰、恐怖,但又施捨、普惠,集善惡于一身,人們既祈求它又害怕它,宗教儀式是取悅它的一種方式。成熟的宗教就不同了,大多獨尊一神,而這個神確實也充滿神性,善待萬物,啟迪天下。瑣羅亞斯德教與這兩種情況都不太一樣,它主張一神祟拜,卻又是一種二元論宗教,認為主宰宇宙的有兩個神,一個是代表善良、光明的阿胡拉,另一個是代表邪惡、黑暗的阿裏曼。
阿胡拉和阿裏曼時時激戰又勢均力敵,人們為阿胡拉祈禱、吶喊、助威,用熊熊烈火張揚它所代表的光明,而且相信它終究戰勝。拜火教有一種戰鬥意義上的樂觀,堅信人的本性由善良之神造就,光明的力量總會壯大。最終大家都會面臨偉大的“末日審判”,連死去的人也會復活接受判決。
瑣羅亞斯德教又提出了一系列倫理原則,最著名的一條幾乎與中國先秦思想家的説法完全一樣:“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它又明確規定了人的三大職責:化敵為友、改邪歸正、由愚及智。還有三大美德:虔誠、正直、體面。
可是,拜火教的淪落是一個悲劇。當拜火教度過極盛時期後,龐雜的信徒隊伍開始伸發其中的占卜、巫術內容。這不奇怪,普通民眾的宗教狂熱慣常地拒絕理性,遲早會滑人荒唐的臆想之中,於是它也快速地産生質變,回歸於到原始宗教的愚昧狀態,失去了內在的精神力量和外部的傳播力量,奄奄一息。在阿拉伯大軍人侵中,拜火教很自然地被其他宗教代替,直到基本消亡。只有像亞茲德這樣身處沙漠中的城市,保留下了這古老的宗教,成為瑣羅亞斯德教的中心;恰克恰克這樣難以到達的地方,成為保存火種的首選。
-----------------------------------------------------------------------------
獨特的沙漠宿營
參觀完恰克恰克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和幾個古村落,我們驅車前往沙漠宿營地。一路上仍舊是藍色的天空和黃色的戈壁,簡單而又單調。千年以來,由於沙漠的“庇護”,亞茲德從未經歷過大的戰亂和災害,古老的建築和文化得以保留,7000年了,城市依舊還活著。
我對於沙漠宿營的想像,大概是住在沙漠中的帳篷中,周圍是望不到頭的沙丘,耳邊時不時傳來幾聲駱駝打噴嚏的聲音;住在這,一定要沒有手機信號,沒有電,大家帶著頭燈圍著火爐聊天,這才是沙漠。
而我們的宿營條件要好很多,這也讓我多多少少有點失望——原汁原味的東西沒有了。這一晚,我住在被沙丘包圍的房子裏,只是床變成了傳統的波斯地毯,其他都與住在城市沒有多大區別。房間裏設施完備,熱水、電力供應正常,晚餐和早餐時間,老闆從遠處的村子裏送來餐食和自製的酸奶,配上櫻桃醬特別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