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公社“16年”藝術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07 14:09:2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陳長偉:藝術、生活、人生,其實都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沒有所謂的某種高深的東西在支撐,在告訴大家要如何如何。

向衛星:藝術,現在都是很入世的,都是跟生活中有關係的。説到靈魂,這就太嚴重、太嚴重了!藝術家其實是一個小眾群體,他不能改變什麼,最多只能提出問題。而且,能提出問題就很不容易了。我們大家都只是把對生活的理解和想法借助某種表達方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罷了。

陳長偉:靈魂!這個太可怕了,不適合我們這麼調侃的來説。藝術的成功,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被選擇。

記者:但是這樣一種情況經常發生,當我們不喜歡一件藝術品的時候,總會有人這麼説,你沒有看到它的靈魂,所以才不理解它。於是,靈魂這個問題就在我的腦子裏總是轉來轉去。

薛濤:每件作品其實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對於不喜歡的作品,不入你的眼,它也有它的價值,只是它的價值標準不是你的。沒有唯一的標準。

記者:可能這就是過去我們把它搞複雜了,這其實只是一個審美和價值標準的問題。

陳長偉:是的,是審美和價值標準的問題。這個和“靈魂”沒有關係。

薛濤:可能這樣説的人,是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表達方式,所以用了一個不靠譜的詞——“靈魂”。

陳長偉:這樣完全是誤導別人。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説清楚,看不看得懂一件藝術作品跟靈魂沒關係。

波普與時尚

記者:我有個問題一直都想問,什麼是波普?現在這似乎是一個很流行的詞語?幹什麼都説是波普。某品牌出了塊墻磚是波普,做個藝術品也是波普。

陳長偉:P—O—P。POP就是波普。

和麗斌:流行就是波普。波普就是最容易流行的,大眾、複製、消費。

陳長偉:它是一個消費、複製和傳播的概念。

和麗斌:這個概念最早是評論家提出的。當時美國的評論家在總結一些年輕藝術家的風格時,發現繪畫裏有很多這種商業流行符號。是一種審美觀、美學觀的變化。在過去的繪畫中所表現的內容是有限的,波譜藝術出現之後,什麼都可以出現在畫面中。例如一個日用品,反覆反覆的出現,,沒有任何的表達,只是純粹的重復一個圖像,但它就可以成為一件藝術品。這其實也是藝術家審美取向的一種變化。

薛濤:把它當作一種學術觀點提出來其實是有針對性的。提出波普主要是針對過去那種不易於傳播的圖像。波普是一種概念,可以是畫,可以是實物,可以是裝置,可以有很多表現方式。它的特徵就是不同於過去的媒介傳播,更便於商業的推廣。

和嘉:現在的很多當代藝術評論家都會把藝術家定論,但其實我們是不願意被定論的,因為很多東西都不是那麼單一的。很多人談到波普,都把它看成流行文化、大眾文化、消費品文化、消費意識。這一方面,當然作為概念,評論家已經提出。但我們的生活中,其實美國有美國的波普,中國有中國的波普,前蘇聯有前蘇聯模式的波普,這都是不一樣的。文化背景不一樣,創作空間不一樣,所以做出來的東西不一樣。像王廣義,他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波普,他作品中出現的中國文化、政治元素,以及作品表達方式,就是很有中國特色的。和美國的安迪•沃霍爾就大有不同,雖然他們同屬於當代波普藝術。甚至可以説,美國的波普藝術使得安迪•沃霍爾成為了美國時尚的代言人。

記者:是的,很多人都覺得藝術家是一個很時尚的職業。甚至可以説在某種意義下,藝術家就是時尚的代言人。似乎現在的藝術家都很懂得行銷自己。

和嘉:其實這個問題就是藝術和商業之間這麼多年來的糾纏不清的關係問題。如果你了解當代藝術就應該知道,現在這二者之間並不矛盾。要看每個藝術家對這個的理解和對做藝術的判斷。所以,有些藝術家會讓人覺得他的藝術品更商業化一些,有些藝術家的作品就會給人感覺更學術化、純粹化些。但我相信,更多的藝術家都會找到一個比較好的中間點。不過,這只能代表我個人的觀點,現在我考慮的問題就只能到這個點上。

藝術與極端

記者:跟大家聊了這麼多,我個人有一種很明顯的感覺,現在的藝術家都不極端。

向衛星:對啦!

記者:可能在過去的觀念裏,儘管藝術家不能説是嫉世憤俗,但他至少都很尖銳。

蘭慶倫

 

     1   2   3   4   5   6   7   8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