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衚同裏的藝術空間——非盈利空間負責人安托尼耶專訪

資訊>對話>

藝術中國 | 時間:2017-06-22 16:35:03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今日的中國,各種商業畫廊已經遍佈在大型城市的藝術區中,畫廊系統有著專業的藏家資源、策展方式和銷售方式,人們也習慣了高大空曠,冰冷白色墻壁的畫廊展陳空間,很難想像藝術空間還有其他的可能。但在如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的一些角落裏,已經悄然展開了另一種藝術空間的可能,這就是非盈利藝術空間。這裡所指的的非盈利空間並不包含國家層面的美術館和博物館,而是指許多民間小規模的藝術機構和組織,以非盈利為目的的藝術機構。這些小型民間藝術機構大部分散佈在城市的街巷深處的民房中,展示空間一般都很小。但由於它的獨立自由、質樸親民的展陳方式、無需高昂的場地費用,受到了很多青年藝術家的青睞。

  安娜夏波和安托尼耶•安葛拉是兩位德國女孩,她們喜愛中國文化和當代藝術,畢業後就在北京東城區的板橋衚同租了一個四合院做起了非盈利藝術空間“I:project space”。我是在策展人李貝殼的介紹下約了兩位創辦者來做專訪。這座四合院從外面看和北京安靜祥和的老民宅的感覺是一樣的,走進外院也看不到一絲藝術展示的痕跡。拉開一道鐵門裏面別有洞天,我瞬間跨越時空進入了藝術世界。此時兩個高大的德國女孩安托尼耶、安娜夏波正和青年藝術家赳赳、望遠鏡空間負責人James Elanine在院內聊天。安托尼耶和赳赳拉著我來到旁邊一處十幾平米的民房裏,這間民房里正在展示著赳赳一組以數位三維反映城市主題的影像裝置作品。這個密閉的空間從展墻到地面都佈置的非常週密,進去需要換鞋。觀展之後安托尼耶和安娜夏波在旁邊的辦公室裏接受了我的採訪,安托尼耶的中文好些,就由她回答問題。

安托尼耶·安葛拉(左), 安娜夏波(右)

中國需要非盈利藝術空間

藝術中國:安娜夏波、安托尼耶你們好,我第一次聽説這個空間是李貝殼策展的中挪藝術家“無法兌現”。請兩位先簡單介紹下自己。

安托尼耶:我和安娜夏波是同學,我們是德國圖賓根大學藝術史的同學,我的專業主要就是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安娜夏波是法蘭克福大學策展和藝術批評專業畢業的。我很早就來過北京,2012年我在中央美院留學,2012年我做碩士論文研究的時候,我採訪了很多策展人、藝術家,我想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情況。我們注意到中國當代藝術的畫廊空間越來越多,但是非盈利空間卻很少,年輕藝術家也沒有很多空間去實踐他們的想法。

Kalinka Gieseler個展現場照片

藝術中國:你們從德國來到北京做I:project space空間的初衷是什麼?

安托尼耶:在德國,非盈利空間這是一個特別發達的文化。我們有很多這樣的空間,比如柏林目前有160多家獨立藝術空間。年輕藝術家、策展人在沒有進入藝術系統之前,就可以在這些空間辦展覽。非盈利空間為年輕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交流平臺。所以我們碩士畢業後,在2014年就來北京開了這樣一個空間。我們原本只是想嘗試一下,但這個空間啟動後就非常活躍,完全出乎我們的想像。真的有很多藝術家找到我們展示項目。我們也發現國外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很想來,我們的項目會讓本地的藝術家和我們的藝術家合作。這樣就會形成一個交流的空間,這對我們來説非常有意義。

藝術中國:在我看來作為剛畢業的學生就選擇了做非盈利空間還是非常有勇氣的。

安托尼耶:作為一個獨立策展人,對一個空間的了解,與藝術家的合作,你想做什麼是你完全可以控制的。如果我們在另外一個機構打工,我們不會有那麼多的經驗。

藝術需要和城市有一個對話

藝術空間所在的小院

藝術中國:在北京這樣一個傳統的衚同大院裏做非盈利空間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安托尼耶:我感覺很特別。對於選擇衚同,我們覺得藝術需要和生活、和城市有一個對話。而在藝術區裏開一個空間,對我來説沒有意義。我們會將藝術給我們的鄰居展示,每天要考慮周圍的環境發展,我們鄰居的生活方式,我們會相互影響。當然我們不是説他們現在就要喜歡當代藝術,而是我們在城市裏發起一個事件,他們可能會和藝術家交流,這樣慢慢地也給他們一個可以想像的空間。

藝術中國:他們對你們的空間是怎樣的感覺?是比較好奇,還是覺得不理解?

安托尼耶:我們的鄰居比較歡迎,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他們也幫我們,比如説我們開幕的時候他們幫忙收拾院子,我們覺得挺有意思。我們有一個鄰居,他特別喜歡和我們聊天,他説他也想做一個展覽,他的展覽估計是我們最後一個展覽了,哈哈。同時我自己比較喜歡衚同,當然在管理上會遇到一些麻煩。最近一些衚同裏的藝術空間被關掉了,但是到現在為止我們完全沒有問題。

策展人和藝術家應該是平等交流的狀態

藝術中國:上次在I:project space參展的挪威藝術家他們對這裡反映怎樣?

安托尼耶:他們還是挺滿意的,還想再來。雖然我們空間很小,他們經常是第二次來這裡展覽的時候,就會問我上次的那個展覽空間哪去了?説明我們的空間小也有一個好處,會有很多辦法把它變成另外一個空間,每個展覽會看起來很不一樣。

藝術中國:你印象比較深的展覽是哪一個?

安托尼耶展示林科藝術家AR書 tria 出版社

安托尼耶:我們之前有一個展覽,叫“網網網”,這個展覽比較有意思。我們一直在想一些新辦法,我們發現很多新媒體藝術家、電子音樂家,和他們會有一些有趣的合作。這本書就很有意思,可以用手機APP來掃,APP就會出現藝術家的影像作品。

藝術中國:I:project space對藝術家作品有怎樣的評選標準?什麼樣的作品能夠在我們空間展出?

安托尼耶:憑直覺。另外如果我們要和一個藝術家合作,我們就會考慮他是不是專門針對我們空間的特點做的展覽。如果它在其他空間也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對我們來説就沒有意思了。我們目前比較關注多媒體影像和城市發展變遷這樣的研究領域。我們平常也會和關注這些領域的藝術家交流,討論如何可以把一個題目變成一個展覽。我們不會要求他們做這個那個,或者把他們的作品挂在墻上就完事了。我們希望是一個相互討論的過程,我們策展人和藝術家應該是平等交流的狀態。

藝術中國:這樣就不是誰為誰服務,或一切要聽策展人來安排,不是一種權力的關係。

安托尼耶:對。所以我們看重對藝術家的感覺,如果適合我們就合作,如果覺得藝術家的狀態不好,我們也不需要和他合作。

赳赳個展“人造場地”現場圖

藝術中國:對於中國年輕的藝術家來説,I:project space會提供如資金或宣傳等方面的支援嗎?

安托尼耶:對,我們會給他們一些支援做展覽,我們也沒有很多錢,但我們會給他們提供一些材料費。除此之外,我們也是國際性的一個平臺,我們有很多國外藝術機構的合作,國外藝術家也會經常來這邊看。所以對中國年輕藝術家來説,他們有興趣的話就可以有國際性的交流。他們如想申請一些國外的駐留項目,我們也會協助他們。他們就像我們的朋友一樣,我們會持續的支援他們。

藝術中國:國際駐留項目能簡單介紹一下嗎?國外藝術家到這邊駐留,他們怎麼去創作?空間能提供一些什麼樣的幫助?

安托尼耶:現在每次會有兩個國外藝術家來我們這裡,他們一般會有三個月時間做駐留。來之前他們會先寫申請,做駐留計劃方案。但因為他們是第一次來中國,有時候實際的方案會和計劃有很大的變化。我們不是一個商業機構,我們幫藝術家做項目研究,對我們來説最後産生什麼作品不是很重要。三個月不算很長時間,我們也不給他很大的壓力。如果有藝術家願意做展覽,我們就幫他做。

amy suo wu在白塔寺的ii space展覽

藝術中國:沒有做展覽也沒有關係?

安托尼耶:沒有關係。比如説我們目前的藝術家amy ,她就在這邊已經快三個月了,但她的項目很快就變得特別大,所以完全沒辦法完成。我們就建議她現在就關注一個很小的部分,你明年再回來繼續做完。但是她這次還會做一個小小的活動,我們下週一會在這個空間有一個藝術談話,她現在考慮怎樣用時尚把資訊放在一個公共空間。她的計劃是每個人來的時候可以帶他們的衣服,她做了一些圖片,可以縫在這些衣服上。

往期展覽現場圖

藝術中國:我們中國藝術家也有參加國外駐留計劃的嗎?

安托尼耶:有,他是我們特別好的一個朋友。他被一個我們之前的駐留藝術家邀請,參加了他自己發起的駐留項目。從今年年底開始,我們也會有一些德國美術館的合作,我們很努力的找這樣的機會,因為我們真的很希望幫一些中國藝術家去歐洲駐留,但是比較難,因為需要支援。

藝術中國:你們同意一些商業畫廊的藝術家在我們的空間做展覽嗎?

安托尼耶:當然可以。德國的年輕藝術家很難進入畫廊系統,他們一般是三、四十歲左右才會進入一個畫廊,所以我當然不會説你在畫廊做了展覽,就不能在我這邊做展覽。同時商業畫廊比較成功的一些藝術家,他們經常會有一些畫廊系統外的想法,但是他們完全沒辦法在畫廊做這樣的項目。我們對他們來説一個特別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實驗做另外一種形式。很多人覺得獨立藝術空間是反商業化,反畫廊的。其實不是,我們覺得藝術除了商業化還需要其他空間,我覺得藝術家需要更多選擇,更多機會。畫廊的藝術家也是很重要的機構,他們也需要賺錢,我們是特別OPEN(開放)的。

藝術中國:可以説非盈利空間很好的彌補了商業畫廊的局限。

安托尼耶:對。比如我們有的藝術家平常是畫畫的,但是他想做一個影像和裝置的展覽,但是這與他合作的畫廊步調不一致,他就可以在我們這邊實驗一下他的新想法。另外我感覺中國年輕藝術家沒有很大的權利,那在我們籌辦的慈善晚會展覽裏就可以展示他們的作品。

藝術中國:你們和商業畫廊有沒有合作?

安托尼耶:到目前沒有,但是我們和一些美術館合作過,比如我們之前和寺上美術館合作過,我們和兩個博士生一起發起這個研討會,寺上美術館對我們很支援,美術館那邊提供空間,我們一起討論邀請哪些藝術家參展。

如何運營一家非盈利藝術空間

往期展覽現場圖

藝術中國:在北京這樣一個高消費城市維持一個非盈利空間是不容易的,我比較好奇I:project space資金方面是怎麼運作的?

安托尼耶:我們的每一個項目都會有一些基金會的支援,現在也有一些國內的基金會,但大部分是國外的,大部分資金是駐留項目的經費來支撐這個空間運營。我們會和德國文化中心、德國大使館基金會合作,與他們合作一些駐留項目。同時安娜和我也在做一些策展、翻譯的工作來貼補。

藝術中國:經濟上會遇到壓力嗎?比如北京高昂的房租

安托尼耶:確實是有些壓力。我們的房租一個月九千元,我很多德國的朋友都説“哇”感覺太貴了。我之前在蘇黎士(租房),蘇黎士應該很貴,但是在蘇黎士租金也沒有這麼貴。

藝術中國:如果年輕藝術家通過你們空間聯繫到一些藏家發生購買行為,你們會收取仲介費嗎? 

安托尼耶:如果藏家看到好的作品,我們就直接讓他跟藝術家聯繫。我們不會收取任何仲介費,但可以收回作品的材料費,但這個真的不多。

白塔寺駐留項目開放日

藝術中國:我聽説我們的展覽並不是全天開放的,看展覽需要預約的?

安托尼耶:對,看這裡的展覽需要提前預約的。如果柏林那邊有展覽需要我們,我們這邊暫時就不開了,畢竟這邊的空間也有限,我們的行程比較自由和靈活,不會像美術館一樣。 

藝術中國:如果很多人過來看展,會不會給你們帶來一些困擾?

安托尼耶:我們還要考慮和我們鄰居的關係。我們之前有一些展覽人比較多,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做一個開放日,一個週末所有人都來看這個展覽。但是一般我們很少碰到這樣的問題,可能一天都沒人。

藝術中國:在中國做展覽計劃可能會經常插入些臨時性的展覽,你們也有這種情況嗎?如何應對?

安托尼耶:有一些展會在很短時間內做,我們會比較靈活。但是有的一年多前就和藝術家預訂了展覽。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合作的藝術家,我們越來越變成了一個藝術機構,我們今年所有的展覽都已經安排滿了,對於實在排不開的展就推薦給非盈利藝術空間聯盟。

藝術中國:非盈利藝術空間的聯盟是你們倡議的?

安托尼耶:是的。我們聯絡了很多北京非盈利空間,編纂了一個手冊,屆時我們會在八月份北京設計週期間共同舉辦一些展覽活動。目前我們正在寫一本關於北京非盈利藝術空間的書。

藝術中國:我上次在望遠鏡空間了解到他們一年大約只有四個展覽,I:project space一年展覽的數量?

安托尼耶:我們現在在白塔寺還有另外一個小空間,現在一年應該有10到15個展。我們現在也在做一些比較長期的項目,比如説我們現在在做一個“北京22”,考察從現在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北京的城市變化。

藝術家Amy Suo Wu(吳索)駐留期間做的研究"筆記"

藝術中國:“北京22”是一個怎樣的藝術項目?

安托尼耶:我們現在比較關注一些長期的項目。我們最關注的一個主題是城市的變遷。城市的特殊功能、城市和藝術的相互關係、城市對社會空間的影響,我們覺得北京到2022年冬奧會將有很大的一個變化。我們已經在做一個網站檔案,也收集了藝術家、評論家的一些城市研究資料,五年之後會比較好看。另一方面是數位新媒體,我們研究數位時代會帶來哪些新的可能,我們做了一系列關於實體、虛擬空間的展覽。另外我們開始做亞洲女性的一個主題,我們會與澳洲和中國藝術家合作,三年之後會在雪梨、北京各有一個展覽。

其他

藝術中國:中國的美術館、博物館去過嗎?感覺如何?

安托尼耶:美術館去過。恐怖!空間太大了(笑),每次進去我都覺得自己很小。

藝術中國:德國的非盈利空間一般是怎樣的情況?

安托尼耶:它們基本在城市民宅、公寓或者是別墅裏。德國一般城市很小,就像中國鄉鎮一樣。每個城市距離也不是特別遠,一般開一、二十分鐘就到了另一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會有獨立藝術空間。在德國獨立藝術空間很多,但流動性也很大,隨時都可能關閉。

藝術中國:有很多人批評中國當代藝術圈被商業扭曲,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安托尼耶:這個當然有問題。但我覺得這個情況在哪都有。但除此之外,在北京我認識了好多人,他們真的是在做他們自己的一些事情,就是為了藝術,為了音樂,為了治學,為了時尚,為了他們自己的一個夢想去做事。

I:project space藝術空間所在的小院

後記

採訪進行了兩個多小時,安托尼耶個性開朗,有問必答。而戴眼鏡的安娜夏波始終安靜坐在旁邊,安托尼耶拿不準時會和安娜夏波與策展人李貝殼交流。當我説採訪結束的時候,安托尼耶長舒了一口氣。對她來説用中文回答如此大量問題確實有些疲勞。我們幾個人來到滿是鬱鬱蔥蔥花草的小院裏,安托尼耶指著一位正在澆花的大叔對我説,這就是那位對藝術感興趣的鄰居。接著這位熱愛藝術的大叔很熱情的給我們拍了合影。安托尼耶指著院子的一扇紅色大門告訴我,當開幕式的時候就會打開這扇臨街的大門,她歡迎下次展覽我們再來。我和李貝殼向安托尼耶和安娜夏波道別,從那道小鐵門跨過去,瞬間又回到了普通的院子。

此時斜陽西照,樹影婆娑,雀鳥啁啾,老衚同的街巷一派安靜祥和。

(採訪人:劉鵬飛 受訪者:安托尼耶、安娜夏波 錄音整理:張宏璟 )

簡 介

安托尼耶·安葛拉
德國策展人,現居北京。獲圖賓根大學的漢學、藝術史和東亞藝術史碩士學位。2009年,她就讀于北京大學;2012-2013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期間她就“2000年第三屆上海雙年展”的親歷和目擊藝術家,如艾未未、馮博一、榮榮和張晴進行採訪的研究課題,獲中央美術學院頒發的獎學金。她在“藝術北京”(2009)、北京聖歌畫廊(2010)等藝術機構的工作經歷,使她逐漸搭建起了在北京和中國的人脈。在研究中國當代藝術之餘,她也是一位活躍于中國及海外的策展人和寫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