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劉索拉回歸中國傳統做音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20 14:58:30 | 文章來源: 中國青年報

回國一年多,劉索拉做了好幾場跟音樂史有關的講座。這個寫《你別無選擇》的現代派作家、剃光頭玩搖滾的音樂人,如今卻老老實實地開始從歷史裏扒拉寶貝。

“年輕時有點聽不進,但歲數越大,就越想知道這些傳統。當年做搖滾就是因為年輕,有熱情,就是玩。到國外後發現,其實搖滾到最後就是商業音樂,也就沒什麼可做的了。我是做音樂的,還想往前走。”12月17日,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從歌劇《驚夢》看一百年音樂史”講座結束後,劉索拉對中國青年報記者這樣説。

這個生於“紅色家庭”的女人曾是個不折不扣的反叛者。她留短髮,穿花襯衫喇叭褲,背著吉他邊走邊唱,累了就躺在長安街上。她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同班同學為原型、採用意識流手法創作的小説《你別無選擇》,曾在當年引起轟動;她寫的《藍天綠海》成為中國第一部搖滾歌劇。

1988年,劉索拉選擇出國發展。那時她33歲。一個法國人對她説:“索拉,你得再等10年,才會有人理解你説什麼。”

她先後在倫敦和紐約定居,有了自己的室內樂團和工作室。2010年,這個在外遊歷了20多年的反叛者卻決定:回國做音樂。

“如果總是拿世界來對比中國,沒有辦法真正站在中國的角度看。但是如果我回到中國,真的在中國做事,就能更理解中國音樂家的狀況和困境,更能準確理解到底是怎麼回事。”她説。

講座中,劉索拉放了幾段2006年在德國上演的歌劇《驚夢》片段。她把很多京劇元素融入這部講述“一個女革命家的發展歷程”的故事中。她“喜歡扒拉這些傳統的東西”,外國觀眾也給予了好評,可他們卻始終把中國傳統音樂視為“少數民族音樂”,這讓劉索拉覺得“很無奈”。

“中國音樂發展到今天,可以説又豐富又簡單。豐富是因為從古至今的積累,簡單是因為這種積累已經被大量簡化了。”她説。

劉索拉曾問現在的年輕京劇演員,為什麼在他們身上看不到梅蘭芳那種含著胸的姿態、那種不確定的眼神了。對方告訴她,因為這在“文革”中被批判為病態美,幾乎都被拿掉了。

她同樣不太明白,為什麼國內音樂教育到了高中還是在教學生們怎樣唱歌。“不能停留在唱歌曲的時代。唱歌是幼兒園、小學的基礎訓練。念中學的孩子已經應該做音樂劇了。到了大學,更應該對音樂各個流派比較了解。大學生沒有抽象音響的概念,腦子就不會‘分叉兒’了。因為西方音樂、西方現代哲學、西方現代建築和美術是同步走的。”

在她看來,每一種音樂都有不同的激素,可以激發人體內不同的細胞。但人們對音樂卻並不是特別敏感。“現在美術跟錢掛鉤了,大家也會想去看看。但音樂不是錢的事,它更像中藥。”

講座中,這個經常被稱為“先鋒”的人講了另一個“先鋒”的故事:一個前衛藝術家,平時總説自己去哪個國家辦展覽,講的內容別人基本上都聽不懂。可有一次他喝醉了,竟然唱起了《長征組歌》,這讓劉索拉忍不住笑了起來,“有這樣的荷爾蒙,他真的相信自己做的作品嗎?”

她想搞清楚,近百年來主導中國音樂的究竟是什麼,中國的傳統音樂又是如何破損的。

如今,劉索拉經常去民間采風。她從來不聽周傑倫,卻喜歡一支名為陰三兒的北京説唱樂隊。這個56歲的音樂人特別喜歡和那些“80後”聊天,因為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終於和她相似了。不過,在講座現場,她給這些年輕人推薦的音樂並不前衛,是一首名為《幽蘭》的古曲。

“很多人都覺得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方沒得比。巴赫有12個音,中國傳統音樂只有5個音。其實不是這樣。如果你去聽一聽那些遙遠的古曲,會覺得很像在聽現代音樂。它無調無旋律,也有12個音,非常豐富。只不過,現在聲音都變規矩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